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守护舌尖“粤味” 记住文化乡愁

传承人话非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5月12日版次:03
  南粤大地物产丰富,在广东人的餐桌上,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可谓应有尽有。同时,广东人有“不鲜不吃,不时不食”的习惯,对食材新鲜度和做法极为考究、菜品丰富多样,这让“食在广东”的美誉传遍全国。
  广东到底有多好吃?好吃到可能你平常在路边小摊吃的美食就是“非遗”。2022首届“全国吃货节”大型食品促消费活动广东专场5月12日正式启动,主打产品为非遗食品。非遗美食作为一种手艺文化,不仅承载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还是长久以来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食品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目前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食品类项目共有88项。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和坚守初心、保持传统特色当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进行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九位来自广东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食品类非遗传承人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围绕非遗传承实践,共话广东食品非遗新发展。
□南方农村报记者 欧晓嫦 林佳
凉茶文化传承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国家级非遗项目凉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永辉
  国家级非遗项目凉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郑荣波
  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目前,凉茶产量已达200万吨(含港、澳地区),销售范围已覆盖近二十个国家。凉茶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粤港澳三地联手申报。
  “我们探究的成果同时也成为未来凉茶加工技艺传承和保护的依据,同时推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进程。”两位传承人均表示,凉茶技艺申报非遗有着重大的意义。
  王永辉提出,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要着重建立学徒人才孵化培养、行业标准,赋能企业资源融合联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湾区建设等趋势,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数字化、精准化发展。”郑荣波认为,非遗技艺是无形的,对它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进行科学地保护与传承。”
  郑荣波透露,除了做好文字和音像的记录、整理和编制外,接下来会有计划地培养凉茶技艺和载体研究、保护的专业人才,同时以科技为引领,促进非遗技艺传承创新发展,竭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凉茶制作技艺。
三方面助力广式月饼技艺传承
梁球胜
  国家级非遗项目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广式月饼又名“广东月饼”,是中国月饼的一个重要类型。梁球胜祖上已做了100多年月饼,他自幼随父学习月饼制作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传承者,有一种使命感。”梁球胜说。
  为做好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梁球胜通过三方面发力。第一,以师带徒,在每年月饼季手把手教工人非遗月饼的包制方法和技巧,并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学徒培训班和精英培训班,扩大传承队伍;第二,成立“广式月饼非遗陈列室”,将其历史渊源、分布状况、传承谱系、传统器具、制品和传承人资料等汇编成册,进行展示;第三,通过拍摄专题片、广告,出版画册等方式积极开展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播和展示,扩大非遗宣传的受众面。
让沙河粉进入千家万户
区又生
  国家级非遗项目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沙河粉又称“山水沙河粉”,因最早出自广州白云山脚的沙河镇而得名。在传承人区又生看来,沙河粉也是南粤风土民俗、人际交往、礼仪节庆等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箸沙河粉,万亿大产业。“怎样将这种家喻户晓的民间小食推向全世界,如何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是我这些年不断思考的课题。”区又生说,让沙河粉从街头巷尾进入千家万户,是他的梦想。
  接下来,区又生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沙河粉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增加沙河粉制作技艺的展出并扩大招收学徒。“此外,我们还会吸收世界各国名点的经验,加强创新口味研发,务求以扎实的中餐功底加上合理的创新,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
建议建立潮州菜文化博物馆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菜烹饪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宗桂
  潮州菜,历经千余年而形成和发展,以擅于烹制海鲜,味尚清鲜的特色而自成一体。
  作为潮州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宗桂如今一手锅勺一手教鞭,2005年至今受聘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为多地技校烹饪专业学生传授潮州菜烹饪技艺。定期录制潮州菜烹饪技艺制作视频,在微课、抖音、潮州电视台美食节目中推广。
  在他看来,潮州菜因其精细与气派闻名天下,其技艺是烹饪文化瑰宝。他建议推进建立地方传统特色小吃制作工艺档案及数据库、建立潮州菜文化博物馆,从业者可以从中看到潮州菜文化的变迁,找到先辈的烹饪文化遗产,学习经典菜点的制作方法,激发创作灵感,提高烹饪技艺。
云片糕为深圳留住文化记忆
  广东省非遗项目糕点制作技艺(深圳云片糕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淦忠
  深圳地道风味小吃云片糕,以糯米为原料,经9道流程25道工序制作而成。薄如纸片,入口香甜松软,回味无穷。
  “产品和技艺只是一种载体,承载的更多是精神。”陈淦忠想通过云片糕、合成号,为深圳留住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接下来我们将对云片糕非遗技艺进行系统性保护,包括进社区进校园,进驻深圳文博会平台等,推动非遗融入深圳人的生活,让更多深圳人记住文化乡愁。”陈淦忠说。
成立腊味博物馆传播矮仔肠技艺
  东莞高埗矮仔肠是广式腊味中独特的一种。矮仔肠短小肥厚,油润亮泽,香味,酒香、咸味和甜味恰到好处,。
  传承人吕衬婵毕业于中山大学,拿到了语言学硕士学位。接手家族企业后,她进行了许多创新,比如“圆形腊肠”,改变传统吃法,可以做菜也可以当零食;“养生腊肠”,把传统配方和陈皮结合……
  “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今年我会在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作站成立一个‘腊味博物馆’,让传统技艺传播得更广。”吕衬婵说。
手打牛肉丸传承要走出深闺大院
  广东省非遗项目潮汕手打牛肉丸制作技艺汕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志斌
  “要经过6000次的捶打,才是一颗合格的牛肉丸。”陈志斌短短一句话道出一颗潮汕手打牛肉丸成型之艰。
  陈志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手打牛肉丸是一项重体力的劳作,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牛肉丸的纯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起来。“要走出深闺大院,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让更多人认识、喜爱潮汕文化,才能更好得保护手打牛肉丸非遗技艺。”
完善石湾玉冰烧酒质量管理体系
  广东省非遗项目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佛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何国良
  石湾酒厂创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近200年历史。石湾酒厂生产总监何国良介绍,石湾玉冰烧在原来米酒酿造工艺基础上增加“缸埕陈酿、肥肉酝浸”,不但形成浓郁的豉香味,而且酒液清澈。
  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后,他致力于加强维护及完善质量管理体系、HACCP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使得石湾玉冰烧产品安全、质量稳步提升;每月组织进行技术人员的品评培训工作,带好徒弟,为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打基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