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林岳锋:返乡种水稻变身土专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5月12日版次:07

  林岳锋(左一)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开展机械化种植。

  “5月稻谷病虫害防护非常重要,每天都接好几个电话,指导农户怎样用无人机防治。”这样的场景,已成为90后青年林岳锋的生活常态。
  林岳锋是汕头市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父亲是全国种粮大户林宋文。这些年,林岳锋回到农村,从农业门外汉摇身变成土专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带头人。
返乡务农◥>
从种粮小白到种粮能手

  “可以说,我是闻着泥土、水稻香味长大的。那时家境并不富裕,而我对农村、农田似乎有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林岳锋说。
  出村进城是不少农村青年的选择。2012年,林岳锋从嘉应学院毕业后,走进了建筑工地。从杂工、测量助理再到测量队长,渐渐成长为建筑行业技术骨干。
  2016年,有感于父亲年岁渐高,操心合作社的农事,林岳锋萌生了返乡种水稻的念头。“我觉得从事农业很有意义,现在国家出台政策扶农,农业发展前景很好。”林岳锋笑着说。
  从最基本的水稻选种、水肥、虫害防控开始,林岳锋步步为营开始学习农技。勤奋的他报名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机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等多个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目前已经深谙种植技术,可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
藏粮于技◥>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对于林岳锋来说,生于农田再回归农田,是“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的正确决定”,他的这一决定,也令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焕发新活力。
  合作社由林岳锋父亲林宋文2010年成立,除水稻种植,还配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但效益一直不高。
  “以前合作社管理模式单一,机械化程度偏低,运用新技术理念不强。”林岳锋找到了合作社的症结所在。通过优化管理模式,建立责任制度,规范管理架构等举措,林岳锋让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发挥。如今,合作社每条线上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很明确。
  回乡后头两年,在水稻选种、育秧、插秧、施肥、收割——整个种植环节林岳锋一个也没落下,他天天往地里跑,向老一辈请教、向种粮大户学习、向种田能手咨询,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无论做什么事情,年龄都不是问题,唯有通过勤奋获取知识才是硬道理。”
  “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要藏粮于技。”林岳锋在合作社积极主持水稻“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建设工作,发展起合作社的品牌建设、项目对接等业务。
科技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丰产丰收

  敢于“吃螃蟹”。2015年,在林岳锋建议下,合作社引入水稻超声波技术——通过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使得合作社水稻年产量上升10%-20%,这让锦沣合作社尝到了甜头。
  在林岳锋带领下,合作社积极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技术推广应用;购置新设备、新机器,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合作社实现了从耕、种、收到烘干储存、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带动和服务周边农户,助力增产增收。
  “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合计8550亩,正常年份水稻平均亩产1200多公斤,年总产量超过1.6万吨稻谷。”林岳锋说。
  品牌强则农业强。为扩大市场,把优质大米卖出好价钱,林岳锋打造了“锦沣粮”品牌,积极尝试线上线下多元化展销,拓宽销售渠道。
  “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粮队伍,农业路子才会越走越宽,种田的日子,才会越种越有劲。”谈及未来林岳锋笑着说。
□张伟炜
  林岳锋(左一)在田间地头与村民开展机械化种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