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4版: 热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广东到福建 解读村民“卖空气”的致富秘招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5月14日
版次:
04
广东省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普惠制研究,并从城市拓展到农村。
农村卖“空气”,企业买碳排放配额,优良生态有了,真金白银也有了,可谓双赢。
近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福建厦门落地。现场发放了首批农业碳票,推动7755亩生态茶园、共计3357吨农业碳汇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签约。同安区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村民领到了首批农业碳票。厦门一食品企业购买了该笔碳汇,用它来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碳排放。
这意味着厦门茶农除了通过出售茶叶获得收益外,还能将生态种植产生的“农业碳汇”作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什么是农业碳汇?为何卖茶叶的同时,还可以“卖空气”?
如何把农业“碳票”变“钞票”
要弄明白农业碳汇,就不得不提碳达峰、碳中和。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此前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由于二氧化碳不错的保温能力,这层“毯子”越厚,就越容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人类活动范围缩减、作物减产、空气污染、生物灭绝等问题。
然而,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中几乎无法摆脱二氧化碳排放。以石油为例,除了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它作为燃料来源之外,石化产品的原材料也是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纤纺织材料、塑料、建材、化肥等,基本都离不开石油。
如何实现碳中和?
一是“节流”,如节能减排,通过提升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现有排放;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等。
二是“开源”。对于一些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到植物与土壤中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增加农业碳汇是“开源”的手段之一。
农业碳汇,是指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育种技术、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如何交易?
我们人为制造了一个市场——碳交易市场。
交易规则是这样的:政府确定一个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至企业。如果未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高于配额,就需要到市场上购买更多配额。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最终实现碳排放低于其获得的配额,这些企业就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出售多余配额。
简单来说,碳交易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
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额度,变成了一种可供转让的资源(碳汇)。碳排放高的企业,可买来抵消日常经营所需。
农业碳汇虽好,但一般很难核算,一亩茶园能产生多少碳汇?一般人无法计算。于是,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应运而生。
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便是通过提供开发、测算、交易、登记农业碳汇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农业碳票则是以凭证的形式,通过第三方机构监测评估,对于权属清晰的农作物出具报告,用来统计一定范围内农业碳汇量的证明。
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设立后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其为农业进入碳市场提供了可行路径和典型示范。
一方面,农业碳汇交易推动农业“碳票”变“钞票”,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促进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农民采取增汇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系统的气候韧性,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此外,尽管当前农业碳汇量较之于数量庞大的碳排放量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从减排成本的角度来看,农业碳汇能够抵消一部分减排难度大、成本高的碳排放,从而降低整个社会实现碳中和的成本。
单个农民增加的碳汇量较少
农业碳汇交易能让农民拥有“两份收入”,那农民如何更深度地参与到农业碳汇交易中?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到,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较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可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现实中,单个农民增加的碳汇量通常较少,加之交易费用问题,碳汇交易往往需要村镇集体、碳汇项目开发商之类的组织或机构将农民联结起来。例如,2022年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完成了全省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8.8万吨碳汇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成功交易后,共获得了149.67万元的收益,平均碳价约为17元/吨。
目前,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交易产品种类单一、社会参与度偏低等问题。
何可建议,一是可在现有生态茶园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逐步开发农村光伏扶贫碳减排、农村沼气碳减排、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碳减排、农田碳汇等交易产品,并将碳汇资源丰富的地区纳入碳汇交易试点范围。
二是借助时下流行的抖音、微博、B站、知乎、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农业碳汇宣传工作。一方面,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业碳汇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等多元主体购买农业碳汇用于抵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从而增加农业碳汇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让广大农民了解“碳票”变“钞票”的增收新途径,提高农民参与开发农业碳汇项目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业碳汇的市场供给。
广东首创林业碳普惠交易
通过“卖空气”,让“碳票”变“钞票”,广东其实早有先例。
“广东省每亩森林可吸收固定7.8吨二氧化碳,150公顷造林可吸收、固定一架波音737飞机的碳排放,15亩造林能固定一辆奥迪车的碳排放。”省林业厅专家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出森林降碳的巨大潜力。
通过促进林木生长、造林,增加碳汇——称为林业碳汇。据测算,每亩林地可产生碳汇量约为1吨/年。
广东省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普惠制研究,并从城市拓展到农村。通过委托碳排放权交易所对碳普惠减排量进行交易。
作为广东省首批林业碳普惠交易试点地区之一,韶关市74个原省定贫困村通过“卖空气”,6年成交124.36万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补偿3075.3万元。
通过林业碳汇的开发,进一步激发韶关市林农参加林业碳汇扶贫的积极性,助推了乡村振兴。“我们申报了34000多亩,总共减排量60000多吨,我们村共3500多人,给我们人均增收650多元,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将用在更多的民生实事中,投入到青云村的乡村振兴中去。”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党总支书记李灵杰说。
当然,用优良生态换来“真金白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韶关市的做法在广东并不是孤例。
2020年11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一声落槌,来自肇庆怀集红光村的一笔碳汇拍出了逾12万的价格。
“一开始政府部门说这是卖空气,我们都不敢相信,直到拿到了省里的备案通知,大家才放下心来。”红光村村支书欧新华表示,红光村原来是省定贫困村,经过各级部门和单位的脱贫帮扶,于2019年实现了“摘帽”,村集体希望接下来以产业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但是村里资源匮乏,无可依傍。村干部正发愁时,环境部门和金融部门找上门来。
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将红光村所属12条自然村的碳汇林资源统一打包,经过核算测定,碳汇资源为3804吨。这笔资源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拍卖,成交价格为32.73元/吨,总交易额为12.4万元。肇庆金融部门还将这笔收益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给予红光村120万元授信额度。
同样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2020年4月29日,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前锋村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总计5105吨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以36元/吨价格成交,共创造了龙华村约13万元、前锋村约5万元总计约18万元的无污染经济收入。这是清远全市范围内第一批完成交易的碳普惠项目。
梅州首次“卖空气”,赚了近200万。2020年11月,丰顺县龙岗镇坪丰村林业碳普惠项目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交易,总计6万多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以每吨30多元价格成交,成交金额近200万元,为坪丰村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又换来了收益,这让村民们大为振奋。村里有了资金,产业建设将有更多选择,村民致富、乡村振兴就有了盼头。
2021年,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金额分别为1.997亿吨和46.1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雪
整理报道
广东省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普惠制研究,并从城市拓展到农村。
上一篇:
佛山顺德地券 改革再“吃螃蟹”
下一篇:
上一篇:
佛山顺德地券 改革再“吃螃蟹”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