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客家山歌,有情就有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5月19日版次:12

  “客家山歌解忧愁,唱得云开见日头,一日三餐歌送饭,夜夜睡目歌贴头。”图为梅州客家山歌剧《白鹭村》剧照。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干多年的历史。
  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各县以及广州的白云太和、越秀洪桥街、增城、从化,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东莞凤岗、清溪、樟木头,中山的五桂 山、南朗,汕尾陆河,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曲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
  从题材内容看,客家山歌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曲调丰富,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二、四句多押平声韵;普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市各县歌腔甚多,但仍以梅县松口山歌著称。松口山歌从整体而言,比较抒情、优美,其歌腔圆润,委婉迤逦,情深意美。当然,也有表现轻快和潇洒的歌腔。除了松口山歌外,蕉岭的长潭山歌,旋律优美,起伏跌宕,连绵悦耳,格调清新,节奏鲜明,腔多字少,听来亲切感人。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作品有:《送人离别水东西》《桃花开来李花开》《噢嗨》《有好山歌溜等来》《客家山歌特出名》《唱出心头快乐来》《万紫千红百花园》《梅县唱到北京城》《长潭行出公王陂》《乌乌赤赤还较甜》《唱歌要上石马峰》。
  各地的客家山歌千姿百态,声色嘹亮。2007年,九峰山歌、白口莲山歌、石岩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竹板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大鹏山歌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清溪客家山歌、凤岗客家山歌、惠阳皆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客家山歌剧、翁源客家山歌、河源客家山歌、廉江涯歌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对客家山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
  “有山就有家,有家就有客,有客就有情,有情就有歌。”客家山歌成为“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何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