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7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父子接力跑 种好千亩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6月11日
版次:
07
南方农村报记者 常秦 杨吉龙
“你站在这里能看到的所有稻田,都是我的。”这曾是台山市都斛镇种粮大户李胜业的口头禅。如今,这句话已被儿子李锐锋“继承”。
都斛镇自古便以粮食高产著称,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如今,这片土地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中,有一对“父子兵”——父亲李胜业,儿子李锐锋。
20年前老李俯身下田,开始种稻。2018年,小李正式“接棒”。“老实倔犟”和“年轻新潮”互相碰撞之下,一老一少两代农人,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接续“新稻路”。
敢闯敢干当起“拾荒者”
春耕时节,都斛镇种粮大户李胜业开着插秧机业挥汗如雨,后面一簇簇秧苗整齐地排列在田里。谈话间记者得知,他完成了近百亩的插秧任务。如今,李胜业已守着稻田二十多个年头,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王”。
要说这名号到底怎么来的,还得老李亲自揭晓。
时光回溯到20年前,彼时李胜业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守着自家的一点田地过生活。每到农忙季节,许多人都很难请到帮工,李胜业嗅到了其中商机。他购置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开展农机作业赚取工钱,效益显现。
虽然赚得不多,但是比自己种粮轻松多了,李胜业有了更多“想法”。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珠三角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大片地不种粮,太可惜。”2010年,他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把撂荒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种粮。
有了方向之后,李胜业和几个村进行了座谈交流,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先从面积大的田块入手。到2017年,他已集中起700亩土地;2022年又迅速扩大至1300亩。
种粮让老李尝到了切切实实的“甜头”!他告诉记者,年头好的话,1300多亩稻田,每年收益近60万元。“车有了,房有了,生活富足了!”2019年李胜业被评为江门市劳动模范,2020年更是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全程机械化种田一身轻
从最早的老牛拉犁,到现在无人机飞掠上空,“天眼”取代“人眼”,“触摸屏”取代“手拉杆”……种粮从“凭经验”变为“看数据”。这在过去,是老李想都不敢想的。
2006年,他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规模上来了,反而发了愁。“没有机器200亩可不好管,要想提升效率和产量,必须要上机械设备。”下定决心,他先后购入插秧机、收割机、踏田机……前前后后投入了100多万元的本钱。
全程机械化让老李的种粮事业跑出了“加速度”。
2013年,李胜业牵头成立了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购置新机具,实现了育秧、栽插、植保、收割、销售一条龙。“以前靠天吃饭,现在装备齐全,种1300亩也不觉得累。”李胜业说。
“这么多年承包种粮下来,也摸出了一些门道。多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才是增收的诀窍。”李胜业给记者讲起他的“种田经”。
引进新品种,种出高效益。普通的大米市场竞争力优势不明显,李胜业平均2-3年就会换种更优质高产或抗病能力更强的水稻品种。2021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还以6.6公顷地为试验田,种上了经济价值更高的富硒大米。
“90后”接棒种粮事业
有一种传承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7:30-8:00干活,12:00吃饭,午休1小时,18:00-20:00收工。这就是李胜业儿子李锐锋的一天。
今年24岁的李锐锋,种粮更有想法,有着与生俱来的科技基因。水稻的后期管理,不同于父亲天天要到地里查看,李锐锋有双高科技“眼睛”助力,坐在家里,就能了解长势如何,有没有病虫害。
2020年,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都斛镇建立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在田间安装的感知设备,实现对植物、昆虫动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并对田间苗情、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储存,并自动上传至智慧农林物联网平台。“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数据全程公开,通过分析水稻虫害动态监测数据,可以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在虫害高发期之前,早做预防,在提高防治效率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李锐锋说。
“眼睛”长在田头,种粮不再跟着感觉走。李锐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每造平均减少施药1-2次,降低成本约35元,平均每亩增收120-150元”。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水摔八瓣”,是千百年来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如今,坐在办公室、拿着手机打理农田的现代化种粮有了现实模样。儿子带来的新科技,让李胜业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如今,他回到村中,挑起莘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服务村民。“我现在逐步把事业交给儿子打理,让年轻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李胜业说。
李胜业(右)李锐锋(左)两代农人,接续“新稻路”。 周文进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荔枝出口 迎来旺季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荔枝出口 迎来旺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