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每斤低一元!拼成本“巨头”不及家庭农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6月11日版次:10
  编者按 经过数个猪周期的洗礼,大量中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不断被淘汰。养猪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大型集团的养殖效益似乎并不尽人意。到底家庭农场养猪还有没有前途?南方农村报编辑部将从成本、防疫、模式等多角度深入探讨。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之娴
统筹 彭进 吴昊晖

  在养猪业,成本决定竞争力。那么家庭农场与大型养殖集团相比,成本究竟孰优孰劣?业内多数观点认为,总体算下来,还是家庭农场成本更低。
集团场总体成本更高
  家庭农场与大型集团在养殖成本方面各有优劣。曾文是一个养了一辈子”猪的老养猪人,目前在湖南宜章县经营一家150多头能繁母猪的猪场,成本在8元/斤左右。近年饲料原料大涨,他寻求过降低饲料成本的方法。
  比如,在湖南有放储的稻谷,每吨只要1800元,比玉米原料低1000多元,“但配方这块突破不了。”曾文说道。过去还尝试过降低饲料中豆粕的量,添加赖氨酸进行平衡,但养出来的猪偏肥。后来也就放弃了,还是用常规的饲料配方。
  而大集团在饲料原料替代上更有技术优势,如新希望表示,通过对配方进行相应调整,可使成本降低0.3元/公斤左右。
  梧州通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繁伟告诉记者,在广西,公司养殖成本约在8.4元/斤。细化来看,比起家庭农场,大型集团公司在管理费用上大约要多出0.5元/斤,如果是“公司+农户”模式,还要多出大约0.85元/斤的代养费。大集团在采购上有优势,能够在投入品上节省大约0.25-0.3元/斤左右。总体来看,成本约比家庭农场高1元/斤左右。
  据上市猪企公开信息,今年上市猪企肉猪出栏平均完全成本在16-18元/公斤之间,部分企业算上其它盈亏费用,综合成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大约1元。
  还有上市企业表示,由于规模扩张过快,固定折旧摊销和团队培养需要时间,管理水平短期内跟不上,自育肥成本反而比放养更高。
小场种养循环最经济
  近期,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的一个视频演讲广泛传播。他指出,种养兼业的小户型养殖模式,最有利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在云南楚雄州南华县,有一个家庭农场正是采用温铁军倡导的农村种养循环模式,管理人是年仅22岁的罗鹤——一名财务专业的大二在校生。2020年,还在读高三的罗鹤就已经通过养猪赚到第一桶金,如今他的猪场有10头能繁母猪母猪,存栏生猪200多头。
  去年,罗鹤的猪场出栏生猪60余头,综合盈利15万元。在投资50多万元进行硬件改造后,今年出栏目标200头以上,希望盈利达到60万元。
  据介绍,该猪场成本在夏秋季节约5.5元/斤,冬春季节约6元/斤。如此低的成本,与他很好地利用了周边农村产业资源,省下了一大笔外购饲料费用密不可分。
  罗鹤家中除了养猪,还兼做豆制品加工,豆腐末用来喂食母猪。此外,家中自有并租赁了周边农户共20亩耕地用于种植青饲料,使得总体外购饲料量比普通猪场减少1/3。“我们家母猪可以喂豆腐渣自给自足,30-40斤的小猪会喂一些青饲料和玉米等。还会用自家种植的玉米秆、小麦杆、大豆杆和核桃榨油之后的核桃饼等喂猪。成本降了,肉质更好。”罗鹤说,“周边很多空置土地我们也利用了起来。”
养猪收入不比务工差
  像罗鹤这样高自给度的家庭农场,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但这种模式或许只能存在于养殖量较小的时候。随着规模的扩大,自给比例会越来越低。无论是饲料还是粪污消纳,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发生更多联系。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指出,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人均耕地无法满足高水平的自给循环需求。“如果家庭农场比较有资金实力,可以以承租土地的方式实现种养循环模式。但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家庭农场来说,首先,管理精力很难顾及。其次,按照规模化猪场500头年出栏算,实现循环自给至少需要100亩地,流转费用也不少。此外,粪污资源化利用会产生处理成本,如果种植的不是高附加值的农作物,这种投入和产出比是不划算的。”朱增勇说,“目前我国种植和养殖总体上还是分离的,还没有形成一种榜样式的模型。”
  而如果仅停留在较小规模,则可能对家庭来说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如务工。孔繁伟认为,家庭农场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二是家庭收入70%-80%是来自于农场。以家庭年收入20万元计算,如果每头猪盈利150元,那么折合需要1000头猪以上出栏规模。“太少没有经济意义,只是解决了就业。而假如达到年出栏1000头猪,农村很难有那么大片土地供其利用。用这些土地种植青饲料又需要增加多少劳动力?”
  罗鹤也计划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未来如果养殖量超过350头,那么人工、饲喂、药物、保健等成本会随之上升。“如果到了500头以上,成本可能会升到14元/每公斤左右。”不过,他明确表示,即便现在养殖量不大,也比在外打工好。“这两年因为疫情,工厂都在裁员降薪,在外面务工不如在家做养殖。”
未来需要高质量发展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易敢峰公开表示,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欧洲模式,才是中国养猪业的未来。
  所谓家庭农场,按照欧洲规模标准,应该是300-500头母猪,生猪年出栏在5000-10000头。国内可以借鉴欧洲的产业联合体结合家庭农场模式进行分工合作、利益共享。易敢峰强调,在欧洲模式上全面升级,提升行业效率,实现产业大升级才是重中之重,而国内30头母猪以下的散养户会退出市场。
  实际上,目前家庭农场的范围划定比较模糊,即便大部分工作都雇人来做,也可登记为家庭农场。
  海南养殖户李志平,2011年开始养猪,从100多头母猪发展成600头母猪规模的大猪场,如今又投资了一家1000头母猪规模的新猪场。据他介绍,虽然猪场规模做大了,但由于是以个体户注册,并没有注册公司,因此也就自然登记成了家庭农场。
  他的猪场成本在8.5元/斤左右。由于今年海南猪价不错,猪场的盈利状况也比较好。比起大型集团,他也认为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总成本更有优势,但非洲猪瘟是最大难题。李志平介绍,在经历过几轮非洲猪瘟的洗礼后,海南个体养殖户留存不到10家。他的猪场防控得比较好,几年来赚了数千万。即便在周期低谷中也赚了一百多万。
  朱增勇认为,如果按照规模化养殖的标准来定义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其实还是很适合我国目前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它的存在对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非常重要。“如果猪价和养殖收益比较稳定,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他们不需要离乡背景去打工,固定资产投资也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在劳动效率上,同样条件下,家庭养殖肯定是比企业高的。再者从粪物资源化利用的角度来说,家庭农场养殖量相对并不大,如果周围土地足够,与种植能够有效结合,它对环境的影响相对也会比较小。”朱增勇说,“家庭农场是整个生猪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今后也一直会是,它还是有成本竞争力的。”
2021年-2022期间部分大型养殖集团(企业)与家庭农场养殖成本情况对比(单位:元/公斤)
                   类型
        群体 饲料 折旧 人工 兽药疫苗 其它
牧原
(2022年同比例折算) 9.6 1.6 2.4 0.8 1.6
牧原
(2021年) 9.0 1.5 2.25 0.75 1.5
京基智农
(2022年第一季度) 10.1 2.36 2.35 2.02
150头母猪家庭农场
(2021-2022年) 12.8 — 2 1.2 —
10头母猪家庭农场
(2021-2022年) 9.47 — 0 2.67
  注:以上家庭农场均将死淘、折旧、母猪等成本算入饲料成本中;10头母猪家庭农场不计人工成本。牧原、京基智农数据由公开数据折算而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