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无访村”中考加分有损信访公平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6月16日
版次:
02
近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迎宾社区考生中招降分报名通知引发关注,该通知称,由于迎宾社区为无访社区,根据上级政策,今年凡户籍在迎宾社区的中招考生第一志愿降3分录取。偃师区教体部门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舆情出现后,目前该降分政策已经暂停。而记者梳理发现,除前述地区外,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也曾推行相关政策,并已有“68名2018年度中招考生享受到了加5分奖励”。(南方都市报)
所谓无访村(居),是指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一个村或一个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在一定级别(一般指国家和省、市、县四级)的信访等部门,没有出现信访、人访等事项。此前一些地方实施或推行“无访村(居)”创建,是坚持以民为先思维,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推动信访工作由“上访”到“下访”,由“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由“被动”向“主动”转型,着力走出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由此可见,“无访村(居)”是以解决信访问题为核心打通访民心中的“赌点”,通过工作重心下移、真正关心群众“干”出来的真正成熟品,而不是靠胡乱的额外奖励“催”出来的夹生品,目的是激发一线维稳的“源头活水”。此前,全国不少地方都推行了“无访村(居)”的创建工作。应该说,通过“无访村”创建这一载体,很好改进了不少基层的信访工作质量,确保了很大部分人的信访权益。
但也须看到的是,这一本来很好的信访工作创新载体,在一些基层执行中却出现了走样和偏差。比如,在有的地方不是以解决信访问题为核心着力维护信访人的权益,而是以创建成“无访村”为载体,赋予其额外的利益,比如对“无访村”内的年度学生中考加分(或者说降分录取)。这样无形中会使“无访村(居)”创建的真正意义失却或减损——由于有利益的存在,一方面会使得村居内部自我加压,阻碍有真正信访需求的人信访,压制和掩盖真正的矛盾,让信访人的利益难保;另一方面,由于信访需求的失真,会自觉不自觉地降低地方对信访问题的处理力度和质量,进而也降低地方整体信访的真正工作质量。
更关键的是,这也与我们正在加紧推进的教育招考公平格格不入。近些年来,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省市,为了中高考公平,不让一些非政策类的加分政策被人为操作,已经大批砍掉了很多地方性的政策性加分项目,比如见义勇为、体育特长生加分等。目前,包括河南在内的大部分省市,中高考除了少数政策性项目,如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加分外,已经基本没有其他政策类加分,确保教育公平进一步回归。
这种情况下,研究实施“无访村(居)”中考加分政策,显然是在逆潮流和民意而动,是对长期以来中考公平努力的掣肘和伤害。况且,“无访村(居)”创建成功,是全体社区人等的功劳,如果有奖励也应该是全体人员的,为何独独对有中考需求的少数学生降分录取,这又是对“无访村(居)”全体人的另一种不公。
同时,这样的价值导向,对真正有信访需求人展开维权,也是有意无意伤害与掣肘,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村(居)民的和谐共处,危及基层治理推进。亟须追问的是,这样明显存在问题的举措,是谁制定的,又是谁批准执行的?难道为了信访慰问,就可以不顾一切后果。
创建“无访村(居)”是好事,但为这一荣誉赋权中考加分政策,却是不折不扣的昏招,其不但不能为创建“无访村(居)”真正发挥正能量,还会把这一创建工作带向邪路,同时还伤害中招等公平,以及村(居)民的公平和和谐。这种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的而伤害更多对象和事项的做法,不要也罢,已经执行的越早废除越好。 (作者鞠实,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整形美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整形美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