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工厂化养虾肌肉坏死病暴发

排塘率超8成 疑因海水污染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6月16日版次:10

  环渤海工厂化从去年开始陆续发现肌肉白浊的虾,多数检出IMNV。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宏霖

  “这茬失败的很多,白浊病很严重,前两月就有大部分养户停产了。”唐山工厂化某品牌虾料市场负责人毕鹏程反馈,从去年开始唐山周边就大量暴发肌肉白浊病,养殖户损失惨重。
  据记者调研,今年北方工厂化养虾最大的问题就是肌肉坏死病,从河北唐山逐步向南蔓延,一直到山东东营等地,不少养户养到2000头就大规模暴发白浊病,排塘率极高。
肌肉坏死病从北向南蔓延
  “去年4月份开始出现,唐山的工厂化养虾场陆续发病,小的有2000头的,大的50~60头,现在我东营的养虾场也出现这个问题。”这两年在唐山工厂化养虾的于老板为肌肉坏死病操碎了心。
  肌肉坏死病往年也有,这两年北方工厂化养虾发生较为频繁,让大量养户感到束手无策。东营工厂化养虾技术员徐工反馈,从尾巴开始出现白浊,然后逐步蔓延全身,大剂量使用过硫消毒效果一般,周边多数养户5~10元/斤直接把虾卖了,只能重新放苗。
  去年9月底,农财宝典记者到唐山曹妃甸走访工厂化养虾场,当时周边就有3家出现同样的问题。其中于老板的虾池中已经出现大量死虾,大概有半数以上肌肉白浊的虾在水中游动清晰可见。据于老板告诉记者,那批虾大概有50来头,处理无效后,很快就卖掉了,由于发病较晚损失不算很大。
  “我接触的客户几乎都发病,排塘率达8成以上。”毕鹏程告诉记者,整个唐山工厂化发病十分严重,基本都是在分苗以后,对虾规格在1000多头开始发病,到养殖中期大规模暴发,最严重的时候虾体肌肉通体发白,呈现有纹理的白色条纹镶嵌在虾体内部,大规模死虾后水质变差最后导致排塘。
  粗略统计,唐山2021年在养的总共有35万平方工厂化车间,去年大规模发病后,部分养户选择停厂,加上发病排塘的,对比2020年预计减产70%以上。
  海大集团辽宁市场负责人王经理也反馈,近两年工厂化养虾肌肉白浊病较为普遍,发病严重,导致成功率低。河北唐山市是重灾区,河北黄骅、山东东营、辽宁等较为普遍。
病虾检出肌肉坏死病毒
  据记者调研,该病多数出现于使用海水的工厂化养虾场,使用地下水的较少发现。
  由于发病率高,于老板前后共检过10多次,全部检出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简称“IMNV”)。“海水污染了,解决不了,消毒都没用。”他认为这个病原主要来自外海水,目前周边养户也都无计可施。
  据相关资料显示,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2002年在巴西首次暴发并迅速传播,2006年传入印度尼西亚,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7年国际兽医局(OIE)已将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病列为需要报告的水生动物病毒性疫病。
  旋达检测服务技术负责人王海青反馈,环渤海工厂化从去年开始陆续发现肌肉白浊的虾,多数检出高含量的IMNV。
  对此,记者也采访了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万夕和,他表示并未检测到此类样品。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董宣博士则反馈,之前有养户咨询过此类情况,但并未受到病样,因此无法诊断是哪种病原。
  毕鹏程经过长时间多次跟踪肌肉坏死病案例,他认为主要诱因是环渤海水域含此病毒,在标粗期间不易察觉切不易爆发,分苗以后根据水环境的不同,爆发阶段也不同。
加强营养延缓发病速度
  据悉,目前为止还出现根治的有效方案,但加强营养确实可以延缓发病的速度,提高虾存活的时间。海水水源中盐度低的更容易发病,温度超过26℃发病率也更高。
  从苗种方面分析,目前任何一种品类都会发病,目前还没有收到哪种品系不易发病的消息。在江苏盐城工厂化养虾的张海斌也遇到这一问题,较为严重,他使用的是地下水,因此怀疑是苗种携带导致发病。
  “去年冬天漳浦白虾也较多出现肌肉白浊现象,但并未检出IMNV等病原。”智汇联丰总经理罗颖晖认为,肌肉白浊只是一个症状,可能是天气变化导致的应激,也可能是其他特定病原感染,需要详实的调研方可诊断。
  总体来说,目前南方有偶尔发生,并未大规模暴发,并未引起业界重视。
  环渤海工厂化从去年开始陆续发现肌肉白浊的虾,多数检出IMNV。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