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曹雪芹的风筝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6月16日版次:12
| 闲话春秋 |
  乾隆十九年年关将近,江宁人于景廉衣袍褴褛,冒着严寒,一瘸一拐,一路辗转叩开北京西山老乡家的柴门。
  外面狂风呼号,陋室内主客相顾戚然。客人惨言家中已经三日无炊,小儿女饥寒难耐,号啕不止,实是走投无路,才来府上叨扰。主人家徒四壁,友人写诗说他“举家食粥酒常赊”,足见其生活也困顿不堪。他也只能挽留一宿,待次日求告友朋,以解于景廉燃眉之急。夜间闲话,说到京城近况,于景廉有点意忿难平,说某公子玩风筝,一掷几十两银子,够我一家活命半年。不想,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主人面有喜色,说:“有了!”当即裁纸劈竹,为于景廉制作了几只风筝。后又向友人借了银两帮于景廉度荒。
  当年除夕,大雪纷飞,于景廉骑驴冒雪来访,驴背驮满鸭酒鲜蔬,老远就报喜:“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于是,老乡教他风筝制作,于景廉终于脱贫。这个扎风筝救命的老乡,是曹雪芹。
  如果光做几只风筝救助残疾老乡一家,那曹雪芹就不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了。于景廉靠风筝脱贫之事,让曹雪芹有了新的想法。
  出身江南大富贵人家的曹雪芹,聪慧过人,童年锦衣玉食,琴棋书画之余,耳濡目染各类精巧绝伦之物,进而熟悉百工之法。少年时家道败落,成年后虽有薄俸,但大多周济了穷人。世道艰难,自己手脚齐整尚只能勉强糊口,那些鳏寡残疾不能自活的人,又能向谁伸手?
  风筝本来不过是便宜的小玩意儿,既无书画的雅,又不能当器物用,可是做得好一样可以卖上高价。如果自己编写一本制作指南,或许可以帮助那些困顿之家?
  年后,曹雪芹即着手搜罗前人著述,仔细研究风筝起放原理,扎糊的方法,胪列分类的目的,分析彩绘要领,最后汇集成篇,“为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自养之道”。
  此篇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本风筝制作教科书,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等。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的可达数丈,小的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
  曹氏风筝流传至今,已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曹雪芹以浓墨重彩的笔调为风筝写的一台戏,也成为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一场热闹的风筝大戏,借了断线的风筝诉说宝黛悲切的真情。而曹雪芹为穷人做的那些风筝呢,饱含了更辽阔的真情,每一片纸、每一根竹,都闪耀着慈悲的光芒。       □魏芳芳

上一篇:世说新语

下一篇:| 笑林广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