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东醒狮 长盛不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7月21日版次:12

  据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0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广东醒狮的分支有遂溪醒狮子、佛山醒狮和广州醒狮。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子、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2005年,广东遂溪高桩醒狮飞越3.7米最大跨度,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2008年,广东遂溪醒狮受邀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遂溪醒狮还到法国、马来西亚等地表演,载誉无数。
  佛山醒狮具有武术特点,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就有通过醒狮进行武功比试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佛山舞狮保留着“抑扬顿挫”的基本鼓法:“擂、振、平、捕、三、快、七”,配以“轻、重、缓、疾“之技法,来强化、指挥、贯穿、引导醒狮与音乐之间的启、承、转、合之作用,从中起着表达醒狮的内心感情、塑造醒狮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制造现场气氛、掌握主题故事的内外节奏,使醒狮在虚拟空间与肖似境界方面有所突出。
  广州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2006年,广东醒狮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醒狮在广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寓意着如意吉祥,还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谈起广东醒狮,往往会提到“赵伟斌”这个名字。赵伟斌是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1973年,赵伟斌生于一个狮舞表演世家,父亲是“南狮王”赵继红,他是“赵家狮”的第五代传人。他五岁起随父习艺,尽得父亲真传,舞狮、耍大头佛、击鼓、敲锣、打钹,样样精通。小学期间就成为“广州青少年儿童醒狮队”主角,中学时为组建校醒狮队的核心人物和“小教练”。
  1994年,赵伟斌一边工作,一边兼任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主教练。那时,父亲赵继红正愁没有经费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比赛,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了解情况后拨款支持。同时,黎子流还点醒赵伟斌,“不妨用你所学的经济知识,将醒狮事业做强做大。”于是,赵伟斌全职投入醒狮的保护传承工作。当年,赵伟斌在马来西亚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国际金奖。他深深地感受到广东醒狮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此后他也一直坚持推广发展醒狮事业,让醒狮协会发展成为名闻中外的醒狮社团之一,打响了南国醒狮的品牌。
□钟和
  据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舞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