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郁南禾楼舞 狂野庆丰收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7月28日
版次:
12
禾楼舞亮相2022郁南无核黄皮推介会。 吴秒衡 摄
7月22日,一出神秘、狂野、古朴的禾楼舞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也拉开了一年一度的郁南无核黄皮推介会序幕。
禾楼舞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传统舞蹈,雏形为东汉时期南江流域土著乌浒人的歌舞,距今有近2000年历史。禾楼舞的目的是祈年,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庆丰收”“人长寿”。
禾楼舞表演人数一般为21人,领舞巫师1人,舞队10男10女。舞者均脸戴面具,脚穿麻鞋。其中男着黑裤,腰束围巾,挂牛角号;女系黑裙,绣图饰物披肩,挂藤环;巫师头戴莲花冠,系红色间黄披肩。禾楼舞的动作原始而粗犷,禾楼歌旋律固定,曲调悠扬。
表演时,场上设有竹、木、稻草搭建的四方状禾楼,燃起火堆。禾楼舞整套歌舞共十三节,分别为调香、请神、调扇、调铃、造禾楼、调旗、调花、梳妆、调遮(伞)、送神、上楼台、调雨、倒禾楼。
“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焰火欢歌太平世,手执禾穗颂金秋。”在锣鼓乐和唢呐声中,巫师左手举起牛头锡杖,右手摇动系有彩带的铜铃,引领高举竹筒火把的男舞队和手捧稻穗的女舞队,一边唱着禾楼歌一边以粗犷的摆身、摇手、踏足等动作,向东南西北四方起舞;过火门、拜天地;最后在火把、火门的映照下,女舞者双手高举稻穗,以示庆祝丰收,祈求上天赐福。
禾楼舞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远古南江地区连年旱灾,遍野饥荒,神农氏派曾孙女禾花仙女前去解救。禾花仙女挤出自己的乳汁,救活枯萎的禾苗,使干瘪的稻谷饱满,饥民获得大丰收。村民为了报答禾花仙女,于是规定每年中秋节前后,收获稻谷时节便聚集在一起,在禾秆、竹木搭成的楼棚上跳舞,通宵达旦,共庆升平景象。故名禾楼舞。
因社会变动和人口迁徙流动,禾楼舞经历从乌浒人到瑶族到汉族的相继传承,并融入道教文化元素,逐渐演变为庆丰收盼太平的传统民间舞蹈。明清时期,禾楼舞发源地处于山高地远、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域,当地的民众以农耕为主,跳禾楼舞在少数人中传承着。“文革”时期,一些民众冒着风险,将有关禾楼舞的资料悄悄藏起来,让禾楼舞得以延续。
经过长久沉寂,2000年,郁南县举办“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连滩镇艺人傅志坤联合当地其他几位老艺人趁机向当地政府提出抢救禾楼古舞的建议,引起了郁南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政府遂拨出专项经费,组织民间艺术采风小组,走访连滩七八十岁以上的民间艺人,请他们演绎禾楼古舞基本动作、音韵节奏等。采风组将题材收集后进行了一些创作上的改良,再由连滩镇“声韵粤乐社”社长傅志坤等民间艺人进行演排。他们中年纪较大的人小时曾见过禾楼舞的表演,经他们到处求教多方求证,濒于失传的禾楼舞终于排出基本动作。
2001年2月30日,郁南举办第六届“民间艺术节”。禾楼舞首次登台亮相,立即引起了省文化厅领导的关注。2002年,在南海西樵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大赛”上,连滩“禾楼舞”节目再次引起轰动,获得艺术大赛银奖和组织奖。此后,禾楼舞成为郁南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节”上最引人注目的表演,古老原始的装扮,男的舞姿豪放,女的婀娜多姿,原始野性的禾楼舞使人过目不忘。
禾楼舞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显示着古代百越之区(南江流域)独具的地方文化特色,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2008年,禾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禾楼舞慢慢地为大众所熟知。
□钟和
上一篇:
古人这样 “发表”作品
下一篇:
蜜环菌
上一篇:
古人这样 “发表”作品
下一篇:
蜜环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