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9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李海燕:用镜头传承非遗留住乡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8月06日
版次:
09
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珺
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娴熟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展现农村生活、描绘乡土变迁、书写时代风貌。过去的3年间,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李海燕及团队走访了梅州当地100多个村庄,拍摄超120个视频,用镜头让观众从中了解非遗文化背后的技艺传承,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是乡村建设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视频定位客家美食
乡村文化火爆出圈
2012年,大学刚毕业的李海燕,一开始主攻于活动策划方向,后于2018年转型到短视频赛道成为自媒体人,并成功创办了梅州市铂菲实业有限公司和旗下品牌“慢食客家”。
说到“慢食客家”的创办初衷,她告诉记者,之前看到过日食记之类的美食创作视频,画面拍摄精致、食物色香诱人,让人忍不住想要自己动手做来解馋。但在网上搜索关于客家的美食,大部分都拍摄随意、制作粗糙,没有把客家美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这么多优秀的客家非遗,为什么没有一个团队去把它记录下来,并向世界输出。”出于这样的考虑,李海燕开始招募团队,挖掘隐藏在乡村中的美好。
从2019年拍摄至今,李海燕及团队摄制的120个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1000万、点赞量11万多,并通过视频带货的方式实现品牌产品的输出。“每期视频我们都没有安排固定的主人翁,出境的阿公阿婆都是一些传统美食制作技艺传承人。在食材和烹饪过程展示方面,我们也尽量坚持拍到原材料的生产和采摘过程。”李海燕说,比如在石扇咸菜那期,为了拍到从芥菜苗播种到最终做出成品的咸菜,拍摄时间跨度达数月。
展显客家风土魅力
勾起海外同胞乡情
“拍摄视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现食物和本土的一个连接关系,通过食物的选材、制作方法以及背后的习俗文化,展现客家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本土风情。”李海燕表示。
然而,正是这样一幅幅梅州风土故事视频画面,勾起了不少远在他乡的客家人对故土的眷恋和乡愁记忆。
2020年春节,加拿大客属会通过网络上的一个视频联系到李海燕,希望慢食客家团队能在线上教大家制作客家人过年常吃的传统美食——“发粄”。沟通了解后,她邀约大家举办了一场线上美食制作交流会,让更多的海外年轻客家人通过食物链接情感,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关怀。“会后很多年轻一辈都表示希望疫情过后,能够跟随长辈回到故土看看家乡的山河、人文、美景、美食。”
线上线下双布局
助农销售农产品
多年来,李海燕专注于传统文化研究及风土民俗的传播,是梅州市植物土法染布和程乡茧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她在乡村开展植物土法染布研习活动及客家菜的美食研学,带领人们走进乡村,感受喂养鸡鸭鹅的快乐,体验柴火土灶生火做饭的过程,带动周边餐饮、旅游、农特产销售等农旅文化经济的发展。
2020年疫情期间,一些辣椒收购公司碍于地区限制无法到梅州,导致种植户200多亩的辣椒滞销田头。李海燕得知后第一时间帮忙牵线蔬菜批发市场以及一亩田等线上购销平台,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再后来,有本地企业开发了梅菜扣肉预制菜,但大量生产的时候遇到了梅菜干供应量跟不上的难题。李海燕主动和企业合作,让对方借助慢食客家平台,联系到很多种植加工梅菜干的农户,不仅使农户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又解决了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为了帮助农户拓展电商渠道,李海燕也开始运用新媒体运营知识和经验,为农户想办法、出招。最初是开设一些公益的线下小范围交流会,教大家最基本的操作,包括平台账号注册、开店、直播设备购买等;后来提供一些农企品牌打造的经验及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做好产品的包装设计和文化IP构建。
李海燕拍摄的短视频引来天下客家人共叙家乡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州石硖龙眼开摘 产量近600万斤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州石硖龙眼开摘 产量近600万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