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三大抓手三大融合 拓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东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实际行动书写茶产业新篇章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8月20日版次:04

  江门茶叶生产创新动力强,形成一批家喻户晓的品牌,综合产值近百亿元。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新会柑茶已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茶饮。 程麒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佳

  粤茗飘香,五邑和茶;龙头汇聚,振兴乡村。
  8月20-21日,第四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大会在江门市举办。大会将发布多项重要成果,包括2021年度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白皮书及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单项十强,广东茶形象标志和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入围奖,广东新茶饮创新基地、2021年广东十大茗茶代表、广东省第三批生态茶园授牌,等等。
  今年,茶业活动不断。
  5月21日,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首次走进茶产区,选择落子广东潮州,向世界展示潮州工夫茶的“和、敬、精、乐”。
  7月8日,中国首届斗茶大赛暨2022中国十大茶王评比活动启动,广东牵头,谱写中国斗茶赛事新篇章。
  七夕期间,广东知名茶饮品牌喜茶联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推出国风新茶饮,古风与茶饮的碰撞,让新式茶饮的热潮持续不断。
  ……
  近年来,广东茶业出新出彩,频频出圈: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联盟,举办了四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开展生态茶园创建和认定……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今年7月公开的数据显示,全省干毛茶产值由2018年的44.3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6.8亿元,增长超3倍。
  在茶产业上,广东持续勇立潮头、开拓创新,围绕“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指示要求,竭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创多个第一
书写新的率先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其实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省,在茶业领域创下多个第一。
  广东茶历史悠久。南朝梁武帝时期,东莞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今茶山镇)并沿山种茶,拉开了广东种茶的序幕。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载了韶州茶叶,如今的乐昌西石岩洞中,仍有其题写的“枢室”二字。到清代,广东产茶的县域已有65个,清中后期广州十三行开辟了改变世界的茶叶之路。
  江门茶叶生产创新动力强,形成一批家喻户晓的品牌,综合产值近百亿元。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而今广州芳村成了“茶叶华尔街”、中国茶叶市场风向标。因为广东人爱茶乐茶,茶叶消费以25万吨/年位居全国第一,消费量占全国1/10;茶叶流通全国第一,年流通量近600亿元,约占全国1/5,广州芳村交易额达13亿元/年;茶叶收藏量全国第一,仅东莞一地藏茶量就有50万吨;茶博会数量全国第一,仅珠三角每年便有20多场。
  但光环背后,广东茶有另一面。就产业而言,广东茶叶产业链条相对较短、附加值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益,迫在眉睫;就主体而言,企业主体“小、散、弱”,缺乏龙头企业,茶叶经营主体较零散弱小,品牌茶叶市场占有率较低。
  广东如何破题?广东人用实际行动答卷,三大抓手(茶叶产业大会、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大融合(柑茶、新兴茶饮、茶旅),书写广东茶产业新时代篇章。
举办产业大会
深度服务产区

  把平台搭到产区去,把市场拉到产区去,把茶商带到产区去,这是广东人最实际的行动。
  2018年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茶叶主产市人民政府,每年举办一场茶叶产业标志性活动——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广东好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会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示范引领,以绿色生态为核心,以产销对接为重点,打造广东茶产业发展交流平台。
  2018年5月12日,首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清远拉开帷幕,成立广东茶产业联盟,评出广东十大最美茶园,选出广东十大好春茶,举办茶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向世人展示广东的“绿水青山、生态好茶”。
  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贞琴在会上指出,广东要做优茶品质、唱响茶品牌、拓展茶市场、弘扬茶文化、共享茶红利,“让我们携起手来,合力推动广东茶产业大发展,共同掀开新时代茶产业新篇章”。
  2019年11月8日,以“天韵粤茗、工夫潮州”为主题的第二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潮州举行,广东生态茶园认定企业集体亮相,筑牢广东茶产业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底色。
  2020年11月1日,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来到客都梅州,大会云展会打造广东茶企矩阵,聚集推介茶叶产品,进一步升级广东数字茶业。
  在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的带动下,广东茶事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鹤山红茶文化节、凤凰单丛茶文化旅游节、丰顺高山茶文化节、英德红茶头采节、仁化白毛茶开采节……一场场盛会,擦亮了一个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在业内分析人士眼里,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是展示的窗口,更是有力的杠杆,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提升了茶叶品质;促进茶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了茶产业内生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
  更直观的感受,来自于茶农茶企。“当地茶叶的名气上去了,我们茶企也跟着受益,茶叶更好卖了。”“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并在茶叶大会上展示后,很多外地客商主动找上门来买茶。”“这几年收入翻了两番,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他们用最淳朴的话语表达最纯粹的喜悦,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变为生动现实。
建设生态茶园
形成广东模式

  生态茶园建设是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广东生态茶园建设。2017年10月3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中率先提出“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茶叶、南药、食用菌、特色林果、食药用森林植物等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岭南红茶和高山绿茶,打造100个生态茶园”的重点任务。
  2018年,广东启动生态茶园认定工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广东茶产业联盟首任理事长操君喜介绍,经企业自主申报、样品抽检、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环节,开展生态茶园创建及认定工作。
  “生态茶园建设确保了茶叶的优异品质,得到了市场的青睐,效益显著,茶园亩产值达6万-8万元。”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海涛说。作为广东首批生态茶园(高级)认定企业之一,鸿雁茶业建成了“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全国标杆生态茶园,带动省内茶企纷纷效仿学习,开展生态茶园建设。
  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广东生态茶园建设也不例外,始终以保障茶农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茶园建设带动周边8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我们公司每年为管理生态茶园的茶农支出劳务费用超600万元,茶农每户增收2.2万元。”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少强说。
  生态茶园建设的“广东模式”获得专家高度认可。陈宗懋院士认为“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显著,广东建设生态茶园面积占总茶园面积的30%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刘仲华院士则“对以生态茶园建设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创新模式高度肯定”。
  “广东生态茶园的建设,有力地支撑起广东省茶园亩产值达10488元/亩(全国第一)的低碳高效农业典范。”操君喜说。
产业园示范佳
茶农增收致富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则是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大抓手。
  在河源,紫金县茶叶产业园2018年获批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县茶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茶园面积从2015年的1.8万亩增加到目前的6万亩,丰产面积约4万亩。作为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企业之一,广东黄花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把生产基地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教育、科普为一体的茶园综合体,以茶兴业、以茶致富,真正把“紫金蝉茶”的品牌擦亮打响。
  在梅州,大埔县茶叶产业园2019年成功上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家实施主体通过“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以订单农业、安排就业、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同时,当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奔康致富。据产业园实施主体企业之一、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赖法卫介绍,仅凯达茶业一家就带动周边农户3260户,户均年增收11000元。
  在潮州,凤凰单丛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9年4月获批建设以来,园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个、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4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2个,新增3家市级龙头企业。
  在清远,2021年英德市红茶产业园已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期考核,并获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科技创新示范园”。在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英德茶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标准化茶园面积17.02万亩,茶叶产值超50亿元,带动茶产业从业人员15万人。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37.18亿元。
  今年6月,在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广东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中,开平市茶叶产业园入选,成为继鹤山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后,江门的又一个省级茶叶产业园。这是江门市种茶面积最大、品牌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区域,2021年,该产业园茶叶种植面积4.2万亩,产量0.46万吨,实现茶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0.12亿元。
  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创建了16个省级茶叶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内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4.6%;建设有35个省级茶叶类专业镇、256个专业村,带动农户10万余人。全省现有茶叶经营主体超4000家,其中涉茶省级龙头企业超60家。
创新跨界融合
广东再引潮流

  广东人对茶的执着追求,不仅在种植上的精耕细作,在制作上的匠心打造,更在于产品上的推陈出新。新会柑茶的诞生地江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柑茶的创新发展体现在三个科学结合:一是把陈皮保健功效与茶叶的保健功效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二是滋味风味的结合,两者都是广东传统农产品,滋味口感协调,消费者很喜欢;三是把广东两大产业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藩荣说。
  近年来,新会柑茶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当地茶企与云南勐海、福建福鼎、湖南安化等茶叶主产区碰撞糅合、带动了多个合作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益、澜沧古茶等全国著名品牌企业投资。目前,江门新会区种植新会柑面积约10万亩,2021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45亿元。
  除了孕育出新会柑茶,喜茶、奈雪的茶、丘大叔柠檬茶、LINLEE、茶理宜世、民强茶铺等新兴茶饮品牌均诞生于广东,广东被誉为新茶饮的潮流发源地。新组合、新元素、新玩法等都率先在这里尝试,激活市场潜力,形成茶叶消费新热点。
  茶旅融合则是另一个热点。位于潮州市潮安区的凤凰镇,不仅是名茶“凤凰单丛”的独有产地,也是潮汕地区的旅游胜地。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的雁南飞茶田景区,现已升级为融茶叶生产、园林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位于清远英德市的积庆里仙湖度假区,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多次入选全国20条“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并入选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
  毋庸置疑,融合、创新正在成为驱动广东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新引擎。
稳打稳扎发展
千年粤茶新美

  自苍茫巍峨的南岭雄关延绵至烟波浩渺的珠江口,从云雾缭绕的凤凰山麓蜿蜒到川流不息的九州江畔,一个个茶园串珠成链,装点着南粤大地。
  五年来,广东在茶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经济体量、科技实力、综合效能跃上新台阶,生态茶园建设成果显著,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广东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第一消费大省、第一流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年来,广东茶产业基础更实了。133.9万亩的种植面积带来13.95万吨的产量;主产区潮州、梅州、清远、河源四市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63.8%,集群化发展显著;形成了以潮州、梅州为主产区的单丛乌龙茶,以清远、韶关、河源为主产区的特色红茶,以梅州、河源、湛江等为主产区的大叶种绿茶,以江门新会为主产区的特色柑茶正成长为中国第七大茶类。
  五年来,广东茶产业平台更大了。广东茶叶经营主体超4000家,现有茶类区域品牌30个,产值340多亿元,培育名牌产品179个,打造了“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等一批知名品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效期内,我省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企业49家,涉及茶园5万多亩、茶叶产量约7000吨。绿色食品(茶叶)认证企业30家,监测茶园面积3.33万亩,批准产量3275吨;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茶叶产品78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
  五年来,广东茶产业底色更绿了。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取得领先地位,共有122家企业先后创建和通过生态茶园认定,覆盖主要茶区,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20万亩,为我国茶叶产业贡献了“广东经验”“广东模式”。
  五年来,广东茶产业链条更长了。新式茶饮异军突起,诞生了一大批本土茶饮品牌,形成茶叶消费新热点,激活市场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达7.2万余家,占全国同类企业数约19%。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第四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大会8月20-21日在江门举行,广东将再次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做好“三茶”统筹,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让千年粤茶盛世起航。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领风气之先的广东,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用心用情用力绘就茶产业发展的崭新画卷。
  新会柑茶已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茶饮。          程麒 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