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3版: 民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点亮农村“夜生活” 拓宽村民致富路
飞马乡村夜市为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9月17日
版次:
03
“00”后小伙梁金辉的柠檬茶档。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国华
见习记者 洪畅
“抽什么烟呀,喝多点牛奶吧!”傍晚时分,一群村民围聚在地摊前,笑看一位青年玩套圈游戏。青年本想套后面的烟,没套中,最后一连套中了10盒牛奶,人群一阵叫好。
这欢乐的一幕发生在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飞马三村新圩自然村。9月14日晚,在袂花江东岸,飞马桥头广场西南侧的河堤路上,雨后的湿热还没有散去,路边的摊贩已经开了档。褪去白天的暑气和劳累,一个绵延200多米的乡村夜市渐渐醒来。
江边清风徐来,柠檬茶的芬芳、烧烤的油烟和糖水的甜香扑向嘈杂的人群,路口一位“红马甲”在给行人测体温……夜市里每一幕烟火气,都是当地敢想敢做的村民们和干部们“创”出来的。
家门口摆摊创业
中秋夜入两千元
来自飞马一村的3名“90后”在夜市开了烧烤档。去年,31岁的郑贞通从广州回来照顾刚出生的女儿。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那时妻子进厂务工,他在家带孩子。“没有时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直到今年8月,他在抖音看到有人在飞马桥头广场摆摊,突然也想试一试,于是拉上同乡的朋友,合作开了家烧烤档。
8月15日,跟别人借了烤炉,准备了30多支鸡翅、100多根烤肠和一些蔬菜,他们正式开摊。“第一天只进了200元货,怕卖不出去,还叫村干部过来帮忙捧场。”郑贞通回忆道,想不到第一天晚上就卖了500多元,22点不到,准备的食材就卖完了,只能早早收摊。“村干部赶到的时候,就只剩一点烤豆角了!”他笑道:“第二天花500元买食材,不料当晚又追加了3次货。”
“中秋节那晚一直到凌晨5点才收摊,一共卖了2000多元。”郑贞通自豪地说道:“这可比在家躺着好多了!”
来自高新区七迳镇米粮村的曾金胜也是“90”后,他摆了一个卖柠檬茶的小摊,里面有人穿着中国风的衣服在做直播。
“我以前是开货车的,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曾金胜介绍,今年上半年,他在家休息了几个月,后来在网上看到飞马广场上卖柠檬茶的视频,他们也萌生了摆摊的想法。一开始卖玩具,后来又卖柠檬茶。“平时每晚能卖100多杯,中秋夜收入有900多元!”曾金胜笑道:“在外面挣8000元不如在家挣4000元,还能天天陪着老婆孩子。”
夜市里摆摊不需要门槛,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进场。卖茂名特色小吃“炸蚝”的阿姨陈碧会今年60多岁了,以前晚上做完家务就睡觉,现在每天摆摊收入有三四百元。
今年6月从阿联酋迪拜辞职回来后,林金莲在夜市里卖起了章鱼小丸子,现在每晚能挣两百多元。“虽然收入没有国外那么高,但是生活也轻松多了!”她笑道。
在河堤最远处,一家“遗世独立”的柠檬茶铺里,一名来自袂花镇宋村村的“00后”小伙梁金辉正在“手打柠檬”。2019年中专毕业后,他一直梦想能卖自己的柠檬茶,今年8月末终于在飞马夜市抓住了机会。他拉上一个江门的朋友,一家主打“氛围感”的柠檬茶档不紧不慢地开张起来。
引导规范有序经营
改善交通卫生问题
飞马乡村夜市的兴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得益于当地村委和政府及时引导。他们抓住了机遇,并顶住了挑战。
在摊贩们的介绍下,南方农村报记者找到了传言中“摆出飞马夜市第一摊”的蔡海杰和林金凤。两人都是“95后”,来自鳌头镇民庆村。林金凤去年在电白区水东镇买了房,因为背上房贷,所以她给柠檬茶档命名为“小负婆的摊”。
“我们去过很多地方摆摊,后来发现隔壁村这个飞马桥头广场人很多,于是今年7月14日就过来了,成为这边的第一家摊贩。”蔡海杰介绍,第一天晚上就卖了100多杯,收入1000多元。“后来因为摆摊的时候拍了一些短视频发到网上,有不少人看到了,也跟着过来摆摊了。”
飞马三村距离圩镇四五公里,周边村庄及圩镇常住人口不少。据了解,鳌头镇户籍人口9万多人,常住人口6万多人,节假日全镇人口可达15万人。很多户籍迁出去的“鳌头人”还会经常回到家乡来过节。并且,由于袂花江下游的东红桥正在重建,很多车绕道飞马桥过江,也带来了可观的客流量。 随着摊贩和游人越来越多,飞马夜市规模迅速扩大。到了8月中旬,飞马桥头广场每天晚上都挤满了游人和摊档,还有不少人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然而,夜市的无序发展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飞马三村村委会主任郑国飞介绍,突然兴起的夜市,让飞马一、飞马二和飞马三3个行政村的村委会干部既开心又担忧。当时不少村民向村干部投诉,摊贩们影响交通安全,每天晚上都会留下满地垃圾。“而且那么多人聚集,万一发生疫情,责任谁担得起?”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之际,当地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肯定和支持,让村干部们迅速统一了思想,下定了干事创业的决心。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石欣景表示,“乡村夜市既能够活跃乡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助力农民增收,也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特别是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乡村夜市新业态的形成,可能为鳌头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政府应当因势利导,给予市场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加强引导、逐步规范,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为乡村‘夜经济’保驾护航。”
3个村委会的干部们一番商量之后,8月26日晚就把飞马桥头广场大门关了起来,将摊贩们引导到车辆较少的江边河堤路上,疏通657县道。“后面修的657县道为河堤路分流了大部分车辆,加上袂花江西岸的村子这几年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江边修好了一条道路,很多车辆也不需要走广场这边河堤路了,‘闲置’出来的这一段河堤路环境优美,很适合村民散步,给夜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郑国飞介绍道。
摊贩们26号晚在河堤路上依次占位,以靠近桥头为1号,村干部们像画停车位一样,沿着江边一直画到了100号,每一个摊贩都有了固定的摊位,村干部还登记了这些摊贩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前80多号的摊位都已经划出去了!”郑国飞说。
在请示多方意见,并征得多数村民的同意后,村干部们决定向摊贩们收取垃圾费,游人多的时候每晚每个摊位收10元,游人少的时候收5元,村里请了一家保洁公司,每天早上负责清理河堤上的垃圾。
“摊贩和村民们都很配合,人少的时候都能收到250元的保洁费。夜市在3个村委会的管理下慢慢规范起来。”飞马一村干部郑福恩介绍,摊档搬过来后,靠后的区域离大灯比较远,还比较阴暗,没有夜市的氛围。于是,8月28日,3个村委会集资1万多元,给这条河堤路挂上了200多米的灯带。“灯一开,整个夜市的氛围就不一样了!”
“我们愿意长久留在这里,不仅是因为这边离家近,还因为这里比较干净,管理的比较好。”林金凤说道:“有信心,在这里我很快就能从‘负婆’变‘富婆’了!”
干部披上“红马甲”
保驾护航“夜经济”
“这个是螃蟹。”9月14日晚7时,在一个“捞鱼”摊档前,林光珍带着牙牙学语的孙女,让她边玩耍边识物。今年61岁的林光珍来自飞马三村,她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儿子儿媳白天在茂名市区打工,每天晚上七点半才回到家,白天都是她带孙女。“以前孩子经常哭闹,哄得很累人。后来有了这个夜市,花5元钱就能让孙女趴在这里捞一个晚上!”老人笑道。
乡村发展出了一个夜市,最开心的莫过于当地村民。来自鳌头镇潮利村东沟自然村的卢桶生是一名室内建筑工,以前天一黑他就回家休息了。“现在每晚都会去飞马夜市走一走,有时候一个人,有时候拉上朋友一起吃喝,很好吃,也很热闹。”他说道:“以前要去镇上才能有这样的好去处,现在村里就有了!”
如今天一黑,村干部们就披上红马甲,开始在夜市里巡逻。飞马三村代理支部书记郑光明拿着一捆口罩,在桥头给每一名游客测体温,督促他们戴好口罩。他还时不时拿出手机查看“团体码”,检查每一个摊贩的健康码状况。
摊贩和村民们看到一身汗的村干部,不时会送来几杯柠檬茶、一打烤肠、几个炸蚝和炸虾,也有送一盒章鱼小丸子或几碗凉粉的。郑国飞笑道:“每天晚上来这里维持秩序,转一圈都饱了!”
“村干部们每天晚上都来,一般都要到凌晨1点才收工。”郑光明说:“我们都希望这个乡村夜市越办越好,吸引更多村民就近创业,共同营造一个夜间娱乐的好去处。”郑福恩也说:“看到繁荣的景象,我们都非常高兴,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接下来,村干部们打算向镇里申请经费,继续完善夜市基础设施,进一步规范管理。“去年,在上级政府和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飞马三村开始打造‘艾米5G智慧农业项目’,计划把飞马桥头广场及后面连片200多亩稻田打造成一个农文旅结合的数字化农业基地。”郑光明相信,未来在该项目和飞马夜市的加持下,当地乡村经济将越来越繁荣。
“00”后小伙梁金辉的柠檬茶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村公路管护领域提供就业岗位73.3万个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村公路管护领域提供就业岗位73.3万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