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免票”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10月13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今年以来,福建武夷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湖南张家界大峡谷和七星山等景区纷纷出台免门票政策,推动旅游市场复苏,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这些探索为旅游业打破“门票经济”、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提供了思路。(10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汪昌莲:事实表明,国内景区并非完全无法摒弃“门票经济”。比如,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而景区免费10年后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191亿元。再看武夷山景区,在免门票政策带动下,国庆长假期间,武夷山市旅游市场强劲复苏,累计接待游客23.22万人次,同比增长209.6%;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265.45%。可见,摆脱“门票依赖”的根本之道,在于打造旅游“产业链”,促进二次、三次消费。
换言之,景区免门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从长远来看,转变“门票经济”模式,推动景区减免门票,走向“综合经济”,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路径。同时,推动景区及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型。实现景区经济价值,不在于通过门票设定门槛,而在于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地方消费,继而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光盯着景区门票的“外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从“观光经济”,转化到“度假经济”,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以此来开发综合性产业,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杨凡:尽管业界对景区“门票经济”诟病已久,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价值相匹配,而所谓的去门票化,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直观的案例是,在全国各大景区执行一轮门票价普降后,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绝大多数的景区上市公司预亏5-10%。
由此可见,传统景区的转型成功与否,与去“门票经济”并不构成直接联系。而在景区响应号召之下,各地究竟能从此次规模空前的门票免费大潮中得到什么?待大潮退去,参与其中的景区接下来将面对什么局面?我们只能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金准:并非所有景区都具备免门票后增加创收和运营管理的能力。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仍然有很多景区主要依靠门票收入,转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疫情严重时,没有门票收入已经使他们困难重重,疫情好转时,减免门票就意味着直接损失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而不减免门票则会被挤压市场。
减免门票是对景区运营管理能力的考验,景区在没有什么收入的基础上,还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增加垃圾清运、水力、电力等方面的成本,甚至增加运营上的风险。疫情之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仍然是景区重要任务。在开展促销活动推动旅游消费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客流量、管理游客的行程信息。游客扫码、流动哨、紧急预案等常见措施都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这也考验着景区的管理能力。
上一篇: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下一篇:
推动以“县”为 枢纽的乡村振兴
上一篇: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下一篇:
推动以“县”为 枢纽的乡村振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