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光伏板养蟹 成活率大大提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10月13日
版次:
10
清水蟹住进“空调房”,味道鲜嫩、品质优良。
秋风起,蟹脚痒。在上海崇明清水蟹养殖基地“宝岛蟹庄”,一块块架起的光伏电板成为蟹塘的天然“空调”。光伏设备下方的池塘里,肥美的清水蟹横行攀爬。塘边,基地负责人黄春正在对它们做最后一次蜕壳后检测,以满足10月中旬的上市标准。
崇明区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崇明清水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素因膏脂丰满,不仅是崇明特色农产品,还入选了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今年估计每亩产蟹180斤左右,目前看价格还是比去年高,等大批量上市了,我预测今年大蟹会贵一点,前段时间中秋节蟹还没上市,但客人需求蛮多。”黄春告诉记者,受高温影响,部分螃蟹在蜕壳时无法适应过高的温度死掉了,其中较大的公蟹居多,预计今年大蟹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上涨。
“渔光互补”提高螃蟹成活率
为了增加蟹的成活率和肥满度,黄春在夏天就开始想办法。七八月份高温期间,蟹的活动能力减弱,摄食量变小,为了不影响蟹的脱壳期,黄春给蟹塘补种了水草、增加水位,以起到降温作用。“水草在高温期间长得很密,蟹的成活率也高了起来”。
不仅如此,今年他还在蟹塘使用了“渔光互补”模式,探索农业跟新能源的结合。与寻常蟹塘不同,崇明岛最西端绿华镇的这片蟹塘的水面上覆盖着一层太阳能光伏板——这是绿华镇“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的一部分。
“螃蟹喜凉怕热,一块块在池塘上方架起的光伏电板能给蟹塘进行物理降温,成了蟹塘的天然‘空调’。”黄春告诉记者,每天这些光伏设备在水上吸收光热转化成电能,同时在水面上遮阴,也能给池塘物理降温,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能提高蟹的成活率。“在精心喂养大闸蟹的同时,还要做好选种投放、水草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控等养殖技术,确保大闸蟹自然生长。这样养殖出来的螃蟹,味道鲜嫩、品质优良。”
探索“农业+新能源”模式
作为崇明清水蟹的重要养殖地,绿华镇素有“绿华绿港、上海蟹港”之称。据了解,此次清水蟹住进的“空调房”是绿华镇“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内容。该项目总容量44兆瓦,投资2亿多元,一期项目1200多亩,二期项目800余亩,将逐步构建“水上光伏、水下养殖”的渔光互补能源经济系统。
今年,在光伏设施已建设完毕的一期项目中,第一批优质清水蟹苗在3月初投放。“今年试验了‘渔光互补’后,发现蟹死亡率下降了。”黄春表示,通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方式,蟹塘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左右,给蟹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据监测,在非高温天、阴天等天气时,‘渔光互补’项目的蟹塘水温也不会过低,和普通池塘水温持平,不影响清水蟹生长。
一块块光伏板也有助于蟹塘中水草的生长。在高温、高湿天气里,水草对清水蟹来说至关重要,除了降温、产生氧气、净化水质、为清水蟹提供植物蛋白等养分,水草也是清水蟹重要的活动空间。黄春告诉记者,包括宝岛蟹庄在内的不少清水蟹养殖基地,在蟹塘中种植的是一种名叫“伊乐藻”的冷水草,最佳生长温度为18至22摄氏度。“因为今夏的高温天气,崇明乃至沪郊其他地区有不少蟹农因没有管理好水草长势,导致清水蟹死掉不少。铺设光伏板,对提高清水蟹成活率有很大帮助。”未来,他还打算把一千多亩地用于探索“渔光互补”。
渔光旅项目打造“上海蟹港”
记者了解到,今年崇明清水蟹即将开捕上市,绿华镇宝岛蟹庄内产量预计在每亩180斤左右。今后,300余亩“渔光互补”养蟹模式将进一步推广,全镇“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的池塘水面都将探索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建成后将实现年平均发电量4600余万千瓦时,产生的绿色电力全额上网。
此外,“渔光旅”二期项目还将探索清水蟹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清水蟹产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扩大清水蟹养殖规模,打造一批“小甲弟餐厅”,以“绿港湾蟹宿”民宿集聚区为核心区域,打造“上海蟹港”。
今年5月,崇明组建了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集中蟹农散户、小户形成规模化,对螃蟹种源实行统一标准,池塘按标准化改造,用集团的经营模式带动蟹产业。作为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监事长,黄春表示,“制定系列标准,养殖跟着标准走,大家抱团一起发展,把蟹产业做大做好。”
黄春还透露,10月份以后,绿华镇将推出全蟹宴。目前,当地正在研发菜色新产品,围绕螃蟹做一桌菜,让市民尝到更多不同风味。 □茅冠隽
清水蟹住进“空调房”,味道鲜嫩、品质优良。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虾储运 技术规范出台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虾储运 技术规范出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