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播种粮食63.3万亩 预计产量19.4万吨

清远英德克服洪汛高温等叠加影响,交出粮食丰收答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22日版次:04

  英德市桥头镇五石村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航天育种华航香银针香丝苗米亩产湿谷产量达1147斤。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黎祖瑜
通讯员 廖婷婷 张涓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罕见的洪汛、高温干旱的叠加影响,英德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数据,2022年全市春种和夏种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共计63.3412万亩,实现今年清远市下达粮食播种任务面积58.5794万亩的108%;预计产量19.41万吨,实现今年清远市下达粮食产量19.35万吨的103%,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丰收答卷。
强引领,重组织
拧实党建引领“一股绳”

  实行粮食生产挂图作战,严格实行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村长包田的“三包”责任制,构建镇、村、组三级联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主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英德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就在几个月前,受突发洪讯和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英德部分地区出现河流水量锐减,农作物缺水倒伏、叶子泛黄等现象,给晚造粮食生产带来不少挑战。白沙镇便是其一。
  7月汛期过后,白沙镇及时争取上级农业应急救灾资金,迅速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和引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累计清淤灌渠8.6公里,修复陂头12座,极大保障了农民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需求。针对较为缺水的石园村龙田迳组,白沙镇第一时间向村民提供7台抽水机,保障了130亩农田的灌溉。
  9月中旬,正值晚稻生长关键期,白沙镇农技中心通过前期进村入户进行摸底排查调研,掌握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后,安排农技工作人员及村干部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户科学调度水源、防高温防干旱,引导农户进行科学增施化肥、喷施叶面肥等。
  如今,白沙镇14493亩晚稻喜迎丰收,是英德市层层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生动体现。
活政策,抓宣传
下好工作落实“一盘棋”

  “今年,桥头镇水稻种植15667亩,亩产量达952斤,保质保量完成粮食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桥头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镇狠抓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对晚稻种植进行30元/亩,根据连片面积递增加大补贴额度,最高达60元/亩;对连片2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区域根据上级下拨奖补资金进行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根据种植户自身种植实际情况购买农机服务,提供晚稻种植凭证享8折优惠。
  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和产量,英德市各镇街纷纷出台种粮补贴政策,激励农民群众种粮。如,下太镇根据粮食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对集中连片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种植户给予补贴农资,对种植不足20亩的,免费发放种子,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绩效考核,确保粮食稳定发展。九龙镇相继制定“水稻种植、大豆种植、撂荒地整治、农田渠网整治”等系列种粮惠农补贴政策,狠抓“以晚补早”,确保粮食产量实现稳产增产。
  巧用乡村振兴大喇叭、多次召开镇村动员部署会、在村主要路口处悬挂宣传横幅……各镇街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形成重粮抓粮的良好氛围,逐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掀起种粮热潮。
稳人才,筑保障
织牢种粮保质“一张网”

  以科技人才为“经线”,以农技指导为“纬线”,英德市牢牢织密助农增产增收“保护网”。
  下太镇驻镇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农业种植技术人才等到各村居考察调研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对种植技术、病虫防治、提质增产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针对水稻等农作物种植相关问题,组织种植户代表开展种植技术专题培训交流会,提高村民农技水平,助力农产品产量质量双提升。
  为大力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驻望埠镇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组团单位资源优势,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稻香老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壮大发展,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合作社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带动200多户订单农户种植优质丝苗米2000多亩,建立优质丝苗米种植基地1000多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目前,英德全市已积聚117名农村科技特派员、20名乡村振兴专家服务队队员与254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的人才资源,引聚专家人才下沉基层,组织开展专家服务农业农村产业人才等系列活动。
  英德市桥头镇五石村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航天育种华航香银针香丝苗米亩产湿谷产量达1147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