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生姜蹚出致富路

汕尾东涌镇聚焦“宝楼生姜”产业,打造富民强村新引擎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1月17日版次:08

  当地生姜亩产大约4000斤,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斤。

  眼下,又到了一年生姜收成的好时节。走进汕尾市城区东涌镇宝楼村的田间地头,到处姜香弥漫。拔姜、抖姜、削姜杆、装筐……生姜种植户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早上四五点钟,我们就到田地里挖姜,然后装筐称重,送出去卖,一大早就有客户联系要几百斤。”种植户余大姐高兴地说道。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出“宝楼生姜”品牌,带动农村群众共同富裕富足,奋力谱写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
振兴产业◥>
打造“宝楼生姜”品牌

  “早上我用摩托车运了一百多斤到市区农贸市场卖,大家一听到‘宝楼生姜’,不到三小时就卖完了。赶紧回来再载多一百斤去卖,还有好多客户等着我送过去。”在东涌镇宝楼村的姜田上,村民余大哥脸上洋溢着喜悦。
  “‘宝楼生姜’以其外形肥大、姜瓣粗壮、姜味浓郁、辣劲足等特点而名声在外。”村干部余克刚介绍。宝楼村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湿润,雨水调匀,土壤呈沙质,具有优良的果蔬种植自然条件,种植生姜历史悠久。作为村里的特色经济农作物,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了种植生姜的队伍中。“我们村今年有40余户姜农,种植面积50余亩,亩产大约4000斤,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斤左右。”余克刚说。按照市场行情好的时候8元/斤计算,亩产值超万元。“宝楼生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姜”!
  近年来,宝楼村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品,打响“宝楼生姜”品牌。为做强生姜特色主导产业,该村通过与种植户签订销售协议、打造连片种植基地等方式,提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扩大生姜种植规模。“每年种植的生姜,除了姜农自销外,镇和村还提供多种销售形式选择。”余克刚介绍。为了拓宽生姜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市商务局的指导下,东涌镇政府开展直播带货和兜底收购等多种形式,实现了销售渠道多样化,为姜农们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党群连心◥>
为村民口袋“添金”

  “种植生姜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姜瘟病,轻则减产,重则无法收成。”余克刚介绍。生姜种植连作会导致姜瘟暴发,在此前,村民都采用长达3-4年的轮作,最大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防治病、虫、草害,因此导致每年可种姜田面积受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农技专家指导的方法,使用菌群对土壤进行改良,目前已在‘党员试验田’中完成了第一年的试验,很快可得到推广。”余克刚说道。
  余克刚所说的“党员试验田”,是村头一处近6亩的流转地。它是由城区委党校党支部与宝楼村委党支部党建结对共建,通过以“科技+良种+园区”为发展模式,让科技引领村农业发展,培植农业良种推广和应用,实现科技兴农,从而实现村民增产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我们邀请了市果树研究所的农业专家任村农业产业发展顾问,利用村民闲置田地创建‘党员试验田’,改良宝楼生姜种植土壤,实现连作连种。”余克刚表示。
  “‘党员试验田’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仅能让党员学农技、守初心、干农活、解难题,还能成为干部能力提升的‘练兵场’”。东涌镇党委委员邵奕东表示,很多“党员试验田”中的党员,现在每天上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结对的农户田中,查看农作物的根茎叶、果实生长,检查土壤、水分等情况,并按照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浇水、施肥、除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邵奕东表示。接下来,东涌镇将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新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让宝楼生姜及其他优质瓜果蹚出一条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张文滨
  当地生姜亩产大约4000斤,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