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百年品牌积淀 黄圃腊味常鲜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2月07日版次:08

  业冠腊味销售经理苏继文介绍“海味腊肠”。

  粤兴盛腊味总经理刘全斌(左)介绍生产流程。

  腊味,向来是广东消费市场的宠儿。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家商超注意到,腊肠、腊肉等广式腊味均放置在醒目位置,吸引不少市民选购。
  记者了解到,受前段时间疫情影响,许多腊味厂商并不看好去冬今春的销季市场,没想到在春节前迎来了尾市繁荣。多家中山市黄圃腊味厂商反馈,元旦后腊味订单较往年同期多出20%以上,现有库存供应至元宵节后不成问题。
□南方农村报记者 高永彬
把握市场 开拓腊味销售新渠道
  在中山市业冠食品有限公司门市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一款“海味腊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清一色的红黄色主调包装中,淡蓝色的包装显得尤为不同。销售经理苏继文介绍,“海味腊肠”是公司最新产品,以传统腊肠为基础创新加入瑶柱、鱿鱼等海味原料,一上架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业冠腊味销售渠道主要是供应商超,受疫情影响,2022年商超订单量比往年减少了一半。“尽管商超市场不景气,但靠着火热的门市零售和散客订单,业冠腊味去年整体销量依然稳中有增。”苏继文认为,业冠腊味的品牌影响是疫情期间取得经营突破的关键。
  作为“创二代”的苏继文与其弟苏继业自2018年接掌企业管理起,就开始对业冠腊味的企业与品牌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不仅更新了品牌LOGO和产品包装,还迎合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推出了小份量包装。为了开拓线上渠道,打响企业品牌,兄弟俩还开设了业冠天猫、淘宝、拼多多店,并入驻抖音、快手,对企业产品进行全方位宣传。“今年销售额增长50%以上。”对于未来,苏继文信心满满。
  “虽然2022年全年商超、餐饮供应的订单量减少30%,但出口板块却有30%-40%的增长。”中山市粤兴盛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全斌坦言,出口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是对质量的严格要求。
  作为黄圃腊味产业中的新兴企业,粤兴盛公司创立于2018年,寥寥数年间,公司就快速发展壮大为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并在2020年取得出口备案,是产业中少数几家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之一。
  刘全斌介绍,为迎合香港消费者口味,制作每100斤供港腊肠就需加入13-14斤的天津玫瑰露酒,而供国内腊肠仅需加入3-4斤,每斤供港腊肠用酒成本多出约10元。“尽管供港质量要求高,但相对国内市场,出口市场的价格竞争相对较小,议价空间更大,值得继续开拓。”
完善配套 激活腊味加工新动能
  疫情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腊味市场,但也不乏有远见的腊味厂商韬光养晦,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厂房升级,为在后疫情期更好发力,进一步开拓业务。
  广中皇肉类制品厂也在2022年对厂房进行了全面升级。“旧厂房已有数十年历史,很难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便决定在去年1月全面推倒重建,到11月完工正好用时10个月。”公司负责人高伟杰说道。尽管到厂房建好,腊味旺季已历程过半,但恰好赶上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订单量较往年增加近20%,也算讨个尾市。”
  来到广中皇腊味的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地板、墙围到天花板的全不锈钢装潢。车间内,电动搅肉机、液压灌肠机等自动化设备齐全,现代化、工业化气息浓厚。在烘房,高伟杰还着重介绍了自动化升降烘干机,机器上的多个改良适配细节,都是由他创新提出。高伟杰称,通过全面改造,新厂房产能将是旧厂房的三倍以上。
  年轻一代的接班推动着黄圃腊味制作工艺变革,同时也为食品安全竖起了坚固的屏障。
  黎燕飞是中山市黄圃镇泰裕肉类制品厂销售经理,同时也是企业第三代传人的妻子,已是三个孩子妈妈的她,谈起业务来有一股女强人范儿。在黎燕飞带领下,公司自2016年来订单量保持连年增长,疫情期间未受到太大影响。究其原因,黎燕飞认为,一方面是公司在新老客户维系上措施得力,客户遍布广东省内及全国南北方多个省区,有效抵御疫情带来的局部封控风险;另一方面是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始终严格要求,在业内建立起“质优、诚信”的经营口碑。
  为了打造高端品牌形象,泰裕还在去年新建了玻璃晒房,由此制作的生晒腊肠售价达到70元/斤。记者看到,晒房四周由玻璃隔绝,配备了多台抽风、加热、除湿机器,整体卫生干净。黎燕飞表示,玻璃晒房可保持恒定温湿度,防止蚊虫进入,腊味与传统工艺下更接近,更卫生、更安全。
积蓄资源 拓展吸纳人才新路径
  新春假期,对于腊味行业而言是一次休整,而对于腊味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又将迎来节后用工招工的考验。
  记者了解到,在黄圃腊味产业中,无论头部还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存在用工招工难问题。企业难以在本地招到所需技术人才,现有工人也存在老龄化与年龄断层现象。即使有企业采取高薪聘请、计件酬劳的方式,但始终杯水车薪。
  “包吃包住,本地人给一万元一个月都不愿干。”苏继文解释,广东经济环境好,很多人生活条件不差,极少有本地人,尤其年轻人愿做,企业只能从外省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到工人。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越来越多老一辈腊味工人正逐步离开行业。目前厂内员工年龄在40-50岁间。“如果再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导致产业萎缩。”
  苏继文还提到,尽管不少企业都引进了自动化生产线,但由于机器适配性有限,有一定的出错率,此时就需要懂技术的工人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生产正常。但如今年轻的腊味技工少之又少,而年纪大的工人遇到出错又时常不管不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产能提升。
  “腊味行业的工资水平要比其他行业高很多,但由于加工作业时间长、昼夜颠倒、粗重活多,本地年轻人更愿意到电子厂、制造厂等相对轻松、作息正常的企业就业。”高伟杰表示,在腊味行业中还存在一个惯例,工人们会要求月工资每年涨幅500元。高伟杰回忆,2014年腊味工人月工资仅3-4千元,如今已涨至7-8千元。腊味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70%以上,在如此高的占比下,如何降本增效是企业思考的首要问题。
  “除了生产工人外,电商直播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刘全斌表示,开拓电商只靠三两个人的简单投入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才团队合力运营才行。目前用人市场上,具备电商知识背景的人才不少,但同时对腊味生产、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才寥寥。“能招到即来即用的人才对企业而言是最理想的。”
  中山市黄圃食品腊味商会秘书长陶柳华表示,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腊味商会正与黄圃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接洽,通过在职校内开设腊味加工及文化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整套腊味加工流程,深入了解黄圃腊味产业文化。“出校门就能进厂门,可直接到企业上岗。”
  黄圃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林伟玲表示,随着黄圃腊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加快建设,黄圃镇一方面将通过支持腊味企业新购自动化生产设备、完善工厂技改,实现现代化生产,从而有效降低人力用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将建立黄圃腊味专家智库,编写生产技术培训教材,制作培训视频资料,进行线上线下培训,培养大批黄圃腊味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人员,为黄圃腊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粤兴盛腊味总经理刘全斌(左)介绍生产流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