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犁开新泥种丝苗 走稳丰收第一步

“美香占2号”“南晶香占”“19香”“象竹香丝苗”“粤禾丝苗”等受欢迎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2月09日版次:08

  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农机设备开足马力备春耕。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进行田间整地工作。

  “稻鱼共生”基地往年收获颇丰。

  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一株株丝苗米正茁壮成长。

  岭南春早,土膏正润。眼下,广东丝苗米春耕备耕的画卷正自西向东徐徐展开,岭南大地一片繁忙景象。潮汕的马学仕已经开始紧张的育秧活动,梅州的熊国旋正忙着播种,一批种粮大户正在抢抓农时备春耕。
  广东丝苗,米中碧玉。丝苗米是广东特色优质籼米,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积极打造“广东丝苗米”品牌,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带生产,以生产促增收,将广东丝苗米纳入“12221”市场体系建设,广东丝苗米产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往年立春都在年前,今年立春却在年后,是双“立春”节气,气象多变。在丝苗米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春耕突出一个“早”字,早规划、早储备、早预防,就能走好走稳丰收的第一步。
□南方农村报记者 钟海芳
春耕来得早
种粮热情高

  汕头市潮阳区的一处丝苗米秧棚内,一株株秧苗正茁壮成长。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学仕介绍,合作社今年准备种植2万多亩丝苗米,在去年基础上增加3000亩,采用工厂化、大棚育秧,秧苗的质量和育秧效率都得到提升。
  “前后投入了200多台农机设备,现在已完成了第一次备耕。育秧进展也完成了80%,3月初开始全部插秧,预计在20天内完成插秧工作。”马学仕说,今年插秧机插秧几乎取代了人工,90%的地块都使用机械,大大解放了双手。
  在距离汕头150公里以外的梅州市,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熊国旋正奔走于田间,查看秧田水浸情况。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早造预计种植丝苗米1000亩,准备采取分期播种的方式。“按照150-200亩地为一期、一亩地用3-4斤种子来算,每期将会播种500-600斤种子,第一批播种时间预计在本月12、13日,播种一周后开始插秧。”熊国旋说。
  厉兵粟马,常备不懈。熊国旋告诉记者,他们前期做足了准备工作,比如保养检修农机、整地等。目前,打田机、插秧机等基本农机都检修完毕,开始进行整地工作,不少地块已进入水浸阶段了,就等秧苗成熟后开始插秧。
  位于江门市的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国良说,相比往年,今年春耕来得更早,大家种粮热情都十分高涨。“今年公司预计种植1200亩丝苗米,农机检修、犁田晒土,清理渠道杂草均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催芽工作。”
  惠州伴永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谢永佳也早早做好了备耕工作,尽管冬种的玉米、土豆等作物还没收,预计要3月下旬才能整地育秧,但他已经开始检修农机设备,为3月春耕做准备。
“水上春耕”拉开大幕
  除了常规的丝苗米种植备耕忙外,记者了解到,盐碱地种植、稻鱼共生种养等“水上春耕”也拉开大幕。
  “我们合作社从前年开始‘向盐碱地要粮’的,一边对撂荒地进行开荒,一边寻找合适品种,同时不断完善种植技术。”马学仕介绍,值得开心的是,去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造亩产有1300-1400斤,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何秀英指出,广东海岸线绵长,约3300多公里,沿海区域地形和气候特殊,台风暴雨频发,因海水倒灌、沿海滩涂养殖过度等因素造成的盐渍化撂荒地,及长期面临海水倒灌风险的沿海地区,农田面积共约500万亩,通过科学研究和引进种植耐盐水稻品种,充分开发利用撂荒盐渍地,可有效保障广东粮食生产安全。
  马学仕认为,盐碱地种植丝苗米,关键是品种和水源。耐盐碱的品种是核心,水源要选择盐碱度不超过3-5%的淡水,这样灌溉的丝苗米才会长势较好。“‘广红3号’‘固广油占’‘玉香油占’等,都是大家熟知的耐盐碱的丝苗米品种。”何秀英说。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在梅县区丙村镇溪联村有将近500亩的“稻鱼共生”基地,熊国旋介绍,采用种养有机结合的生态模式,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刘永柱认为,稻鱼共生是经济效益明显的种养模式,但也考验丝苗米品种的抗倒伏性。
  “公司已采用这种模式5年了,收效颇丰。”熊国旋表示,丝苗米播种一个月后的封行时期,确定不会被鱼儿游动影响植株才会进行鱼苗投放,2-3两的鱼苗,投放后两个月便可以跟丝苗米一起成熟、捕捞。
品种趋向优质宜机化
  “美香占2号”“南晶香占”“19香”“象竹香丝苗”“粤禾丝苗”……这是记者在调研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丝苗米品种名单。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今年种植的丝苗米品种以‘19香’和‘南晶香占’为主,熊国旋介绍,在选种方面基于三方面考量,一是关注大米品质,满足公司生产需求;二是品种抗病虫害能力要强,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效益;三是满足机械化要求,目前基本是全程机械化。
  “优质化”是近年来水稻品种发展的关键词,丝苗米也不例外。“高产、高质量、宜机化、轻简化的品种,会受到市场热捧。”何秀英说。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刘永柱对此表示认同,“丝苗米品种趋向于优质长粒香型、抗病抗倒伏,目前早熟品种比较紧缺。”
  广东北靠南岭山脉,南临南海,稻区辽阔,可划分为粤北稻区、中北稻区、中南稻区和西南稻区。何秀英认为,每个稻区应种植适宜本地区且优质的丝苗米品种,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粤北生育期较短,生育期适中是选择品种的一个重要指标,美香占便很合适。中北稻区注重高产,推荐种植‘广8优系列’‘泰丰优208’‘五山丝苗’‘粤禾丝苗’等杂交品种。中南稻区推荐优质主导品种,如‘美香占’‘19香’‘粤禾丝苗’‘泰丰优208’等。”
  目前广东几乎实现丝苗米机收全覆盖,但机械化插秧占比尚不理想,仅有30%,何秀英指出,这主要归咎于广东地理位置大多属丘陵山区,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农户不多,且集中育秧的育秧棚综合利用率不高。
不耽误农时
防范倒春寒

  2023年年景是好是坏,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初步研判,认为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然呈现出多发强发态势。
  何秀英表示,目前是丝苗米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广东气候逐渐回暖,一般不会影响到丝苗米春耕进展。
  “今年就是怕倒春寒,往年立春都在年前,今年立春在年后,是双‘立春’节气,气象多变,可能会对早造生产造成影响。”马学仕说。
  据了解,四月清明前后,或者播种时被冷空气频繁袭击,就会出现倒春寒现象。何秀英指出,稍不注意便会对丝苗米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早造丝苗米主要在这几个方面预防倒春寒,尽量减少损失:
  一是要根据倒春寒发生规律,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回避低温阴雨天播种,待气温回升后抢晴播种,有条件的采取加厚覆膜、加温措施,减轻低温影响。
  二是播种后的秧苗要做好灌水护苗工作,水传热比较均匀,遇冷时水温下降缓慢,晴转暖时也不会快速升高温度,宜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等方式进行调节。灌水要根据秧龄、温度灵活变动。
  三是针对播后芽针期的植株,若温度不是太低,不必灌水浸芽,只需保持湿润,若遇暴雨,为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种芽分布不匀,可在大雨来临前灌水护芽。
  何秀英表示,为助力全省春耕生产,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水稻所会派遣相关专家团到省内各地进行春耕指导工作,协助春耕有序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刘永柱提出,病害防治也十分关键,低温阴雨天气常会使秧苗遭受病菌侵染,容易烂种烂秧,升温后2-3天可能出现大量烂秧死苗情况,因此要及时施药防病,在秧苗一叶一心用敌克松预防烂秧,秧苗内一旦发生早晨叶尖没有水珠和有零星卷叶死苗时,可用敌克松或甲霜·噁霉灵喷施防治。
  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一株株丝苗米正茁壮成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