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无刺鲫鱼有望游上百姓的餐桌
中科院团队解决吃鱼“卡脖子”难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2月09日
版次:
10
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横向斜长的肌间刺几乎消失了。
日前,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经一年多的努力,他们根据基因技术,利用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完全敲除主效基因,培育出291尾完全缺失肌间刺的银鲫突变体,也就是无刺喜头鱼(异育银鲫)。
据了解,喜头鱼就是鲫鱼。鲫鱼肉质细嫩鲜美,但鲫鱼细刺多易卡喉,也让人不胜其烦。无刺鲫鱼说的无刺是指无肌间小刺,并非无骨。肌间小刺位于鱼类椎骨两侧肌间隔中,是种膜性硬骨小刺。常说喜头鱼细刺多,就是其体内这种肌间刺多达80余根。
在我国鲫鱼养殖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培育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占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近年来,无肌间刺鱼突变体种质的创制一直是鱼类遗传育种学研究的热点。让老百姓吃鱼不卡刺,在汉科学家们在无肌间刺鱼的道路上一直深入探索。去年,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团队就创制出了无刺武昌鱼。
此次,桂建芳院士团队创制无刺喜头鱼(异育银鲫)与高泽霞团队创制无刺武昌鱼依据的是同一基因(runx2b)。桂建芳院士团队在全基因组解析银鲫双三倍体的基础上,开拓完善了“双三倍体银鲫”和“双二倍体金鱼”快速创制关键基因突变体的方法。他们与高泽霞教授团队合作,发现了双三倍体银鲫的两个部分同源基因(Cgrunx2b-A和Cgrunx2b-B),并追踪了肌间刺的产生、骨化过程。他们观察发现,肌间刺是在银鲫孵化后14天左右开始从鱼体尾部朝头部骨化。
该团队研究人员甘瑞海博士说,不同于武昌鱼的二倍体,银鲫是双三倍体,每个部分同源基因都具有3个序列高度一致的等位基因。他们以基因编辑技术单独和同时敲除了银鲫的CgRunx2b-A和CgRunx2b-B两个部分同源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部分同源基因就如同银鲫遗传信号的“并联电路”,单独敲除任一部分同源基因都不影响银鲫肌间刺发育,只有同时敲除所有等位基因才会导致肌间刺完全缺失。
专家介绍,这种被敲尽肌间刺的“新银鲫”,在水中灵动游弋,外观和行动与一般喜头鱼无甚差别。目前,桂建芳院士团队通过精准育种技术,完全敲除主效基因,已快速创制出291尾完全缺失肌间刺的银鲫突变体,就是完全没了细刺的喜头鱼。这些突变体将为后续培育无肌间刺异育银鲫新品系奠定基础。
敲光了肌间刺,会不会影响鱼的生长、肉质?甘瑞海介绍,下一步,研究人员将通过雌核生殖建立银鲫无肌间刺克隆系,并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与异育银鲫主养品种进行生长发育、游泳能力、骨密度、肌肉营养含量、抗病能力等详细的生物学和经济性状评价对比数据。口感如何,产量如何,生长周期怎样,将是他们后续重点关注的。
据悉,一种新品种鱼类从创制到市场化生产、养殖、上市,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评估,对于每一代无肌间刺鱼生长指标、肌肉品质等指标也都要进行细致观测。此外,还要等待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进行严格地审批。只有完成了这些之后,才能考虑进行生产性推广,最终游上百姓的餐桌。
□周劼 孙慧
无肌间刺银鲫突变体横向斜长的肌间刺几乎消失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龙虾行情飘红 虾苗高达45元/斤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龙虾行情飘红 虾苗高达45元/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