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1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智能化是养猪业
的大势所趋吗?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2月14日
版次:
11
近期,关于ChatGPT的话题不断出圈,人工智能的话题再次推上热点。而在养猪业,近几年智能养殖也火了。
智慧养殖大举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非洲猪瘟之后。2018年,被称为“智慧养猪元年”。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在养殖业探索和实践,智能化设施设备在各大规模化企业中迅速普及。目前,智能化养殖似乎是发展必然,但是笔者认为还有几点值得探讨。
首先,智能化设备能替代人类经验吗?
在养猪业中经验很重要。落到实操中,不同阶段的猪喂多少料,配种怎么配,猪舍怎样通风保暖,怎么防疫保健等等都需要经验。而智能化养殖则是将经验拆解、计算、量化和放大的过程。
智能化设备可以做到大量信息的收集、计算,以及对指令精准执行。测算出猪吃多少料,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配种,健康状况如何。但目前养殖业智能化程度还不能做到像人一样自我学习、自我更新,依然需要依赖人的经验去操作,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其次,养猪业中人会被智能化淘汰吗?
普通养猪人的饭碗会被人工智能抢走吗?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根本需求是解放人力。
一方面,随着劳动被自动化替代,养猪业对人的需求无疑会减少,对人才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养猪业中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不断老去,年轻人很难接受像过去那样繁重的劳动。因此传统养猪人才的需求和供应可以说是在同步减少的。
笔者认为,智能养殖既是为当下也是为未来而做的投入。当前许多新建猪场以5年、10年,甚至数十年计,为了保障未来持续稳定生产,智能化是一件好事。
此外,近年来养猪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是在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智能化行业中从业人员变少了,但每个人能得到的收益变多了,工作也变得更轻松了。
最后,智能化需要考虑性价比。
智能化噱头大于实际吗?业内仍有许多人对其持怀疑态度。
笔者认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智能化的确是一笔高投入。有观点指出,在智能化的追求上,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能够促进生产”为前提。
从猪场实际出发,如果有稳定的团队,人力成本投入低,智能化设备带来的效益又不显著,那么购买智能化设备从企业角度来说可能暂时并不划算。
当然,行业不能过度依赖智能化,也不能不加思索地用智能设备替代人。行业中人更不能因为智能化而疏于掌握知识和技能。保持学习和提升,才是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王之娴
上一篇:
猪源供应紧张 多地猪价走高
下一篇:
上一篇:
猪源供应紧张 多地猪价走高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