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发挥“保防救赔”功能 养鱼不再“靠天吃饭”

广东保险业为省内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织牢“保障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2月25日版次:12

  海洋牧场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抓手。 柯学潜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梁煜

  广东,向渔而生,向海而兴。2月13日,广东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省委主要负责人指出,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快打造“粤海粮仓”,唱响海洋牧歌。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打造海洋强省。
  作为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保险在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进程中,发挥着越发明显的作用。
发展渔业保险
广东先行先试

  广东是全国水产养殖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大省,4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孕育出悠久的渔业及水产养殖产业。广东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资源丰富,2022年水产品总量906.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并打造出白蕉海鲈、湛江对虾、中山脆肉鲩、台山鳗鱼等多个“名片级”产业。如今,广东向海洋进发,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强县,发展完善渔业保险体系十分必要。
  2013年,人保财险广东省公司在广州番禺签发了全国第一张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保单,拉开了广东乃至全国发展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的帷幕。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积极开办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等保险产品,在辖内所有地市均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共开发水产类保险产品45个,其中海水网箱保险产品有6个,承保的品种主要包括金鲳鱼、甘鱼、石斑鱼等,产品类型涵盖传统养殖、天气指数、价格指数、灾害预警等,满足水产养殖的多元风险保障需求。
  2022年,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将渔业科技赋能与创新相结合,在广州花都赤泥镇,与广州双螺旋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广东省首个水产疫病检测实验室“太保e检站”。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郁宝玉告诉记者,该站整合了关键的水产养殖技术和鱼病检测技术,提供“一小时送检”保险服务,养殖户可免费享受鱼病检测、药残检测、水质检测、专家指导、专家会诊和鱼药支持,能触达周边约5万亩鱼塘,成为花都区水产养殖户的“家庭医生”。
  2022年,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在全省15个地市开办水产保险产品,累计为全省36.8万亩鱼塘(含深海网箱)提供风险保障近15亿元,全年累计支付水产保险理赔款达4210万元。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自强说,该公司投入超过450万元在全省15个地市打造业内首个“保险云鱼塘”创新服务项目,为水产养殖户实时提供鱼塘水温、溶氧度、pH值等参数指标,推动水产养殖由“靠天吃饭”向“科技养殖”转变,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防救赔”核心功能,助力产业风险减量和数字化转型。
  国寿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公司开办各类水产养殖保险及渔业相关保险以来,已为全省1.32万户养殖主体提供风险保障178.28亿元,已决赔款1.64亿元,受益渔户超2000户。2022年,该公司先后在广州市花都区、南沙区、白云区、肇庆市高要区,茂名市茂南区,佛山市高明区和江门台山市成功推动水产种业保险试点落地,为近1.1亿尾水产苗种提供1120万元风险保障。
  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则持续立足广东农业产业特点,探索岭南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创新。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小春告诉记者,截至2022年12月,现行农业保险产品数93个,涵盖水稻、生猪、水果、蔬菜、花卉等近70个农业品种,基本实现广东省种、养、林、涉农类品种全覆盖。
  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海涛告诉记者,2022年,该公司在湛江、茂名、江门、中山、清远等地积极开展渔业保险,为上述地区提供了淡水水产养殖保险、商业险水产养殖保险和水产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共为1300多户次提供了4.08亿元的风险保障。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助力建设海洋强省

  水产养殖业、渔业已成为广东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但渔业养殖保险标的多样、养殖方式多样,标的生活在水中,存在验标、定损难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水产养殖户对鱼类疫病和高/低温天气的风险保障需求较大,但大部分地区的养殖企业(户)对农业保险的熟悉程度仍停留在‘一般’。”此外,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建立水产品价格发布体系,保险公司以此为基础开发价格指数和收入保险产品,以满足养殖企业(户)对市场风险的保障需求。
  国寿财险广东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持相似观点:“普通的商业险保险通过精算得出的费率较高,渔民负担重,如果为了吸引养殖户降低保费,保险机构就会出现亏损局面,纯商业性等价交换的价格机制应用于渔业保险是行不通的。”
  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郁宝玉认为,针对渔业的养殖密度高、产品价值高的特点,应该更多关注渔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和提高抗风险能力,而保险机构也应当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食品安全溯源和防灾减损工作等方面参与广东渔业的发展。
  针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要求,省内多家保险机构已经开始行动。据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小春介绍,该公司将会在两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和科技创新优势,创新试点海洋碳汇指数保险、深海养殖综合保险,并探索与银行等相关金融服务相结合,以保险作为增信基础,探索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解决海洋牧场企业融资难题;二是以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保险等产品,率先为省内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织牢“保障网”。
  “广东平安产险将与总公司联合开展湛江、阳江、珠海等海洋大市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政府及海洋牧场企业的产业发展现状、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发进展、转型升级的瓶颈及风险保障需求,因地制宜开发险种产品、提供防灾减损服务,为渔业企业排忧解难,聚力推动省内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张小春说。
  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自强表示,2023年,该公司也将在全省全面推进“保险云鱼塘”示范点建设工作,并在试点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体系;二是充分发挥保险公司资源整合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建立“保险+科技+银行+媒体”等多方协同参与机制,解决全产业链条上对于融资增信、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渔业是广东的优势部分,预计广东渔业将会持续推进珠三角区域的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建设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智能化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打造粤海渔业粮仓。”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海涛说。
  海洋牧场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抓手。                          柯学潜 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