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1版: 要闻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保护古树,要让村民得益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县域经验,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3月18日
版次:
01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在农村,不会有人恶意砍古树,但要形成常态化管理,不容易。”惠州市惠东县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股长叶建银在深入学习日前公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后,发出如此感叹。
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是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惠州市于2018年出台《惠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施行5年后,经验与问题都值得总结,进而助力提升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质量。
农村古树被登记保护
惠州市拥有上万株古树名木,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而林业资源丰富、被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的惠东县,挂牌认定并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最多。根据2017年的普查统计,惠东全县已录入省、市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树木有4322株,其中一级古树14株、二级古树201株、三级古树4107株,古树名木后备资源434株,古树群78个。主要树种有榕树、荔枝、龙眼等,树龄最长的达700年。
在惠东县梁化镇石屋寮村,每隔数米便有苍翠成荫的古树,虬枝盘曲。据梁化镇林业站提供的数据,该镇登记在案的古树有617株,其中石屋寮村有547株,全镇最多。“村里的古树不止登记的数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志亮认为,全村有上万株古树,只是没有认定和登记。
2006年,惠州市启动古树挂牌工作,石屋寮村在第一批古树认定挂牌后,把古树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石屋寮村因“村民宠古树,建房也让路”为人乐道。在该村的红光村小组,陈志亮指着一处宽不足3.5米的村道告诉记者,当年村道巷道硬底化遇古树隔断,该村遵循“修路能弯就弯、能窄就窄”的原则,不修路肩,留有充足的土壤给古树生长。
83岁村民陈观灵屋后有株树龄逾百年的芒果树。他说,古树陪伴他们一家多年,很有感情,因此,修建新房时专门腾出空间,把古树保留在小院旁。“村民对古树都有特殊的感情。”陈志亮说。
“登记在册的古树都挂上了二维码。”陈志亮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古树在2022年8月统一挂上了“身份证”,只要用手机扫码,即可了解树木的“身世”,包括树名、古树级别、树龄、胸径、坐标位置、管护单位、生长情况等信息,“起到了科普的作用”。
挂牌古树或妨碍村民生活
据了解,目前全省共有古树名木81726株,实行分级保护:树龄在500年及以上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在300年及以上499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树龄在100年及以上299年以下的古树实行三级保护。
在惠东县平山街道平江村,挂牌认定的古树共有8株,实际当然不止这个数,村民并不愿意给每株古树都挂牌认定。“例如古树长在宅基地上,一旦挂了牌就不能动,连修剪都要报批,那农民要建房怎么办?”平江村村干部詹玉山说。
《办法》规定,古树生长在村民住宅院内的,由该业主管护;生长在农村承包土地(含耕地、林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上的,由该承包人管护。古树一旦挂牌,除非涉及国家、省重点工程项目,否则禁止移植。
叶建银不讳言在农村给古树挂牌登记时遇到阻力。他指出,农民在宅基地建房不属于重点项目,因而古树不能移植,“这让挂牌工作不好推动”。“根据我们最近一次摸查,大约有100株树符合挂牌标准,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最终没有登记,毕竟要考虑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叶建银认为,《办法》适合在城市小区、机关大院推行,但要符合农村实际,还得继续完善。
村民无法提供专业管护
根据《办法》,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必须按照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范,精心管理,确保古树名木正常生长。但是,古树的养护十分专业,普通农民不具备专业技术,管护防治的滞后性明显。
九龙峰旅游区管委会大路村有8株挂牌登记的古树。村党总支书记朱劲晓介绍,古树多长在村民的宅基地,负管护责任的基本是老人,“现阶段能做的就是看好树木,不被砍伐和破坏,病害预防和治理则专业能力不足。”
叶建银直言,古树最缺的是常态化的病害防治管理。“在农村,恶意砍伐古树的情况基本没有,解决病虫害更关键。”比如,一些古树旁堆着垃圾,容易长霉菌和引发病害;一些古树看上去枝繁叶茂,实则内部已被白蚁蛀空,台风一吹就倒了,或者暴雨后因水分负重被压垮。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款用于古树名木调查建档、病虫害防治、复壮、抢救等保护管理工作,将古树名木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叶建银介绍,县林业局每年都会组织第三方公司对古树进行复壮,由镇村先上报需求,县林业局鉴定后再申请资金。全县登记的古树超过4000株,每年安排复壮抢救的资金仅能满足二三十株的需求。“古树保护经费至今没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从有限的涉农资金抽一小部分。”
惠州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国家和广东尚未出台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当时制定《办法》参考了《城市绿化条例》,内容不一定符合农村实际。“近期已将《办法》实施5年来遇到的问题上报到省里。《办法》要延续或废止,尚在观望。现在最希望国家和广东出台古树名木管理办法,为基层工作提供依据。”
惠州市遇到的问题具普遍性。今年1月,湛江市印发《湛江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并在政策解读中指出,古树名木保护经费尚未列入湛江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产业链开发是保护的关键
农村古树千千万万,仅靠政府挂牌和拨款,保护相对有限,被弃管并不罕见。
罗容生是荔枝种植大户,他在惠东县承包了荔枝树约4000株,树龄过百年的古树不少。他坦言,荔枝售价低时,会弃管部分古荔枝树,因为古荔枝树的荔枝是传统品种,卖不起价。部分村民会砍掉自家的古荔枝树用于制作家具。
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全省的古树名木中,荔枝树的数量排第二,共13617株,仅次于榕树。广东省荔枝产业协会会长薛子光多年来关注古荔枝树的保护。他认为,要保护古树,光靠政府挂牌登记远不够,“古树数量庞大,光靠财政保护很被动”。
“百年以上的荔枝母树没有保护好,将造成产业、文化和生态的损失。全产业链投入开发是保护的关键。”薛子光说,要村民和村集体保护古树,得让他们看到收益,“通过村企合作,把古树群打造为网红打卡点,农业龙头企业及时收购果实,做好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加工,凸显古树的亮点和价值,才是长久之策。”
上一篇:
佛冈魔芋“股民”领分红67.5万元
下一篇:
广告
上一篇:
佛冈魔芋“股民”领分红67.5万元
下一篇:
广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