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冷链不完善是造成食物损耗的主因之一

记者调查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发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18日版次:05
  超量使用种子、收割时大量粮食颗粒掉落或破碎、果蔬运输中大量腐烂……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揭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记者调查发现,生产环节播种粗放、采收不精,储运环节冷链不完善是造成食物损耗的主要原因。
播种粗放采收不精
  食物损耗是指食物在生产、收获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由于人为、技术、设备等因素造成的食物损失,不包括在消费端的食物浪费。
  记者在田间地头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生产环节播种粗放、采收不精、管理打折,粮食损耗率较高。
  在播种环节,一些小麦产区仍是“广种薄收”模式。由于播种技术、种植观念等不同,用种量参差不齐。天津市农业农村委二级巡视员胡伟通过研究发现,正常用种量在30至50斤,有的农户播种粗放,每亩播种量高达100斤。
  到了收割时节,麦籽被收割机上的鼓风机吹落田里的现象比较普遍,收割机割台高速碰撞穗头也会导致掉粒损耗和籽粒破碎。这种情况容易让小麦发生霉变,影响后期储存。
  一些水稻产区的农户反映,收割机作业过程中稻穗末端稻谷脱落、清选工序中籽粒不能及时分离等情况,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稻谷损耗。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员程广燕研究发现,机械收割粮食环节损耗率最低可以控制在1.9%。
存储运输损耗不小
  记者调研发现,由于设备保障、专业知识不足,在储运环节中,蔬菜、水果、粮食等损耗量不小。
  有的粮食企业储粮设施陈旧老化,通风、温控等设施配备不足,发霉和虫蛀时有发生。2020年以来,随着粮食价格预期上涨,一些种粮大户惜售心理变强,但其储粮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无法及时烘干,损耗较高。一些农户缺乏储存专业知识,果蔬产后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把握不当。贵州蔬菜种植户李珍文说,一些小型果蔬基地,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储存现象普遍,已损坏的果蔬产生乙烯会加剧其他果蔬成熟和衰老。
  数据显示,果蔬生产及产后处理损耗最低可以控制在9.2%,最高则超过25%。
  程广燕说,我国果蔬损耗率高与冷链化程度较低密切相关,大部分果蔬运输处于“裸奔”状态。据了解,发达国家冷链运输普遍在80%以上,我国目前仅为约30%。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商家采用的“冷链”还比较原始,仅放几个冰块,有的甚至依旧用简陋的小棉被裹着生鲜品。“为了节约成本,冷链司机在运输途中私自关上制冷机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位冷链企业负责人说。
  “一车豌豆从云南发往北京,需要经过基地收集转运、农贸市场批发、零售商进货等环节,装箱搬运最少4次。”货车司机王大勇说,“非冷链条件下,一车30吨重的豌豆会产生近5吨损耗。”
构建减损标准体系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七大类食物减损空间有五成左右,若挽回一半的损耗和浪费,可每年节约2.3亿吨食物,能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
  普定县农业农村局蔬菜站站长邓飘建议,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着手,加大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冷藏车购置使用,尤其是便于城市穿梭的小型冷藏车,保障冷链运输,完善生鲜食物终端配送机制。
  业内专家建议,加快构建全产业链食物减损标准体系,推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等及时应用于食物减损实践。如一些山区因地形原因不能使用大型机械采收,可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品种的高精度农业收割机械,同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作业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蒋成 潘德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