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伪劣农资”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22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最高人民检察院4月20日发布5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制售伪劣农资犯罪典型案例,案例涉及农药、兽药、种子、化肥等多个领域。(4月20日新华社)
  @孟哲:归根结底,打击假劣农资,需要攥指成拳,方能一击破敌。一方面,假劣农资还有生存空间,是因为不法分子觉得有利可图。立法机关要继续完善农资法律责任体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对心存侥幸者起到震慑作用,让铤而走险者倾家荡产。另一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以较真碰硬、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农资打假各项工作,夯实基层监管基础,把打击制售假劣农资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从源头管好管住。同时,要持续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充分发挥联合联动优势,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线索通报、联合执法、案件协办、定期会商等工作机制,让假劣农资无处藏身。
  除此之外,广大农民要切实提升防范意识,在当地有关部门、技术专家指导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农资产品并保留票据,严防被不法分子“忽悠”欺骗,造成损失。如发现犯罪线索,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邹隽若:打击假劣农资既要坚持“当下管”,也要结合当下假劣农资制售流通规律,全方位打击做到“长久立”。首先要盯紧“防”,多措并举强化源头管理。完善种子、农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电子追溯制度,规范农资从生产到流通到使用的登记管理体系,达到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主体可溯源效果。
  其次要聚焦“打”,线上线下全口径排查。提高线上农资商品销售资质审核,规范电商平台销售渠道及物流运输,线上线下形成合力,共同把好经营关口,对涉嫌犯罪的假劣农资销售案件依法打击。
  最后要做好“宣”,广泛宣传形成有力震慑。普及识假辨假和消费维权知识,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曝光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作用,对假劣农资事件发现一起通报一起,使假劣农资无藏身之地,进一步挤压倒卖假劣农资游商小贩的生存空间。
  @刘瑾:农资打假行动要深挖到底、不留死角。农资打假战线很长,点多面广,要盯紧城乡接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等重点区域,对所有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开展拉网式排查。组织监管执法人员进村入户,从农民群众购买的农资中找线索,倒查打击非法制售行为。对于假劣农资,做到上挖生产厂家、下追销售渠道,做到一案双查、一查到底,生产、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此外,农资打假工作要让农民参与进来,持续加强农民识假辨假宣传教育,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