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村书店不打烊 百亩良田不撂荒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村民江永强将书店打造成连接城乡的枢纽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22日版次:03

  江永强是书店老板,也是农场经营者。 姚倩智 制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在千年以前描述的耕读场景,在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得以复刻。
  小布村村民江永强在村里开了一家24小时书店,经过数年发展,开拓出“书店+文化+农业”的复合经营模式,经营书店的同时,复垦了115亩撂荒地,把书店打造成连接城乡的枢纽。
  耕作、读书,诗文中描述的农业浪漫,在现实生活里颇具骨感。明天是世界读书日,江永强白天在花东镇莘田村跟进115亩地的插秧工作,晚上回到花山镇小布村着手布置书店,营造氛围。“肯定是更辛苦,但也很有意思。”江永强说。
村里有了书店
24小时不打烊

  4月20日17时,三年级学生小刘来到书店,由店长严伟聪指导完成数学作业。小刘说,他的爸爸妈妈忙生意,没时间辅导功课。“我在这里三年了,不会做的题目,店里的哥哥姐姐会教我。”
  “我们提供环境,给孩子们做作业、阅读,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这里除了卖书,还是一个汇聚人气的公共文化空间。”江永强说。
  开一家书店,江永强酝酿多年。他是“80后”,在小布村长大,小时家里没有电视机,一本连环画、一部武侠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他看得津津有味。“小时候就想开一家书店,有很多书可以看。”他回忆道。大学修读中文专业,在书店做过兼职;毕业后在媒体和文化类企业工作过,长期与文字打交道。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出版社和出版渠道商,积累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资源。
  数字阅读对传统出版业造成冲击,大批书店相继关停,但江永强仍然抱有开书店的情怀,“想干一些少数人做的事”。2017年,24小时书店开张,由江永强的妻子管理;2020年,江永强辞职返乡,全职打理书店。
  书店打着“24小时”的名头,引人注目。江永强介绍,这样命名一方面是“噱头”,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不打烊的经营方式,也让书店有别样的收获。“曾经有外地的‘沙发客’过来通宵阅读。”书柜橱窗和放置饮料的冷藏柜都没锁,全天候对顾客开放,由顾客自选并付钱。借阅手续也很简单,仅需在书店的线上微信群说一声。“纸质书不金贵,很少人偷走或‘顺手牵羊’。慢慢地,书店和周边的村民建立起信任,树立了品牌。”江永强说。
挖掘消费潜力
带动书店盈利

  在村里开一家24小时书店,是为情怀,也有更现实的考虑。“光有情怀,没有营收,开书店很难长久。”江永强深谙这个道理,他其实看好农村阅读市场前景。“花都有188个行政村,广州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也舍得为精神需求消费。只要能挖掘到他们的消费需求,并精准对接,经营效益还是可以的。”
  卖书这门生意,江永强花了很多心思去探索。“以前是‘消费者找书’,而现今的图书消费模式是,书要主动精准对接到目标客户群体。”他解释,图书电商平台的出现,让消费者购书变得简单便捷,实体书店要把书卖出去,应该主动对接目标消费者,“让商品找人,并专门配送,与电商平台差异化经营”。
  江永强建立线上社群,交由专人运营,在群上荐书,由教辅材料做起。由于书店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书店在家长群体中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他发现,广州农村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希望小孩多读书”,但多数家长书籍筛选甄别能力较弱,于是,他和团队成员开始为家长推荐课外读物。通过社群“引流裂变”,书店的名气渐高,开始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文化项目,提供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例如,在乡村举办田间读书会,引来人流量,并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展销的地方。“要把书店经营好,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很重要。”江永强补充道。
创新书店农场
对接城乡需求

  从承接公益文化项目开始,江永强逐步探索出“书店+文化+农业”的复合经营模式。
  在花东镇水口营村的24小时书店农场,6亩地,辣椒、豆角、水稻等作物长势良好。一畦畦的作物中,都插上了写有租地人姓名的牌子。江永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书店面向的受众群体不断增加,除了村民,还有来自城里的消费者,他们有让孩子了解农耕文明的需求。于是,江永强流转农田和旱地,种上蔬菜等,组织面向城市家庭的农事研学体验活动。“99元可以让孩子体验插秧等农事活动;200元可以租一小块地一年,消费者自己打理,成果也归消费者所有,目前有40户家庭参与。我们想把书店打造成一个连接城乡的枢纽。”
  除了水口营村的6亩地,江永强还负责花东镇莘田村115亩撂荒地的复垦工作。“起初我只是想复制农场模式,流转五六亩地种水稻,并组织割稻谷、抓泥鳅等农事体验活动。但是看到这么多地丢荒了,很可惜,就接了下来。”他说,“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
  今年交付押金并办理流转手续后,江永强立即对接水稻种植专家,为前来务工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开展机械化工作。55岁的村民邹水钱说:“现在帮忙插秧,一天工钱约150元。”她说,像她一样到此务工的村民有五六人。
  115亩地复耕,投入很大,如何盈利?江永强计划开展农田认领业务,以3800元/亩的价格,由城市消费者认领。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按照20元/斤的优质丝苗米的标准,打造高端产品,“扣除种植成本,再加上规模化经营降本提效,如果销路畅通,效益不会太差”。
  开荒、犁田和插秧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江永强已着手开拓销路,部署农产品销售工作。对于农业工作,江永强认为是天职使然,“我的骨子里,仍然是个农民”;书店则是至今未变的情怀,“让农村孩子了解阅读的美好,让阅读在农村扎根,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抱负”。
| 相关新闻 |
广东人年均阅读
纸质书6.22本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王猛 通讯员南豆)“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暨广东省2023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于4月20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启动仪式,发布了《2022广东省全民阅读指数报告》《2022年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和多项重点全民阅读活动。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成年居民的综合阅读率为94.79%,电子读物阅读日均时长是纸质读物的3倍,人年均纸质读物阅读量为6.22本,日均电子读物阅读时长为124.1分钟。相比5年前,纸质读物人年均阅读量增多1.32本,电子阅读日均时长增加了20.3分钟。
  全省15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建筑面积(只计总馆)173.14万平方米,全年进入图书馆的总人次合计8547.93万人次,全省阅读品牌达1245个。
  据悉,2023年是南国书香节创办三十周年。南国书香节将在全年开展“庆祝南国书香节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并在4月首先推出2023南国花正开“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邀请拟邀刘斯奋、林岗、王跃文等名家在花城文学院、新华书店、校园等开展文学对谈、讲座、读者见面会;开展“名家有曰”云上见面会、广州公益阅读系列活动和“阅见世界”阅读打卡活动,打造线上线下两两相依、共享共进的全年性的阅读嘉年华,“领读”书香广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