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3版: 民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活化传统村落 财政资金是支点
梅州市梅县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十年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5月02日
版次:
03
无人机航拍的梅州市雁洋镇桥溪客家古村落。 资料图片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俊鹏
“五一”假期第二日,广东全省71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23.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4%。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村落的活化成为重点课题之一。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拥有24个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2428座、保存较好的围龙屋639座,是全省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域之一。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对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给予补助300万元/村,尝试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让传统建筑和民居“活”起来。十年过去,梅县区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守护老屋,也是传承
在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文社村,永庆楼已岿然矗立了100多年。“没人住、没人修,房子很快就会塌掉。”作为永庆楼第四代后裔,52岁的谢增林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老房子内,1980年代,他和妻子到珠三角做生意,离开了永庆楼。2015年,他和老伴关闭了在深圳的广告公司,回到永庆楼居住,并在旁边开了一家农家乐。“我们要守护好这座房子,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南华又庐、荥阳堂、承德堂、德馨堂等数十座客家围龙屋古色古香。该村现保存传统民居94座、宗祠11座,房屋建筑形制丰富、保存完整,被誉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该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介绍,19世纪末,“男丁十六岁则出洋”在村内成为成规,事业有成后就会回到家乡建造大屋,因此部分民居拥有当时西式建筑的风格特点。
2012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包括侨乡村在内,梅县区有5个村落入选。侨乡村约1/3的传统民居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藉由这一契机,问题被摆上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日程。
整合资源,活化古村
其实,村里有自发修缮祖屋的传统。客家人千年的迁徙过程中历经艰难困苦,聚族而居,形成血缘村落,宗族的凝聚力完整体现在“宅祠合一”的结构布局上。潘增明介绍,侨乡村自明嘉靖年间开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内形成了潘、黄、刘、温、罗、钟、濮姓共居的格局,环绕公祠建设房屋。在宗族和血缘关系的牵引下,村内形成了10多个以宗祠为纽带的“老屋理事会”,由德高望重者将宗亲的资源和人心整合起来。
以荥阳堂为例,1990年前后,“荥阳宗祠”理事会成立,承担起密切宗亲关系、主持祭祖以及老屋修缮等职责,资金由村民捐赠。“一般情况下,每年能够筹集到5000-7000元。”理事会相关负责人潘叔介绍,2021年,理事会拿出3万多元修缮祖祠,定期安排人清扫卫生。
但村民自发的维护仅能维持老屋的“基本生命”,要激活传统民居与传统村落,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需要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加盟。
借助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东风,梅县区南口镇聘请专业团队为侨乡村编制保护规划方案,提升传统村落的历史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2014年,《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出台。2018年,《梅县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落地。
“设计图一共有22套,包括经济型、紧凑型、舒适型、豪华型,村民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纸。”潘增明介绍,2018年,侨乡村将新建农房风貌管控写入了村规民约,引导20多户村民在农房改造中增加客家元素,力求新建农房也能葆有古韵。
“依托侨乡村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资源,我们吃上了‘旅游饭’。”潘增明介绍,2018年,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自在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50户70多人入股,整合150多亩土地资源,引进梅州侨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乐途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业。2022年春节期间,侨乡村日游客量达2000多人次。
南口镇车陂村的慎轩楼则是另一种活化形式。2018年,梅州市南源世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慎轩楼后人协商,达成以修代租的方式,租下慎轩楼15年。“我们刚接手的时候,慎轩楼的屋顶、梁柱等损坏情况比较严重,壁画也看不清楚了。”南源世第姓氏大观园总经理古瑜金介绍,公司投资200多万元,修旧如旧,将其建成“南源世第”客家姓氏文化大观园。如今,慎轩楼内80多个房间被改造成姓氏文化主题展室,展示每个姓氏的渊源、堂联堂号、家风家训等,以追根溯源的方式传承客家文化。
雁洋镇桥溪村也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采取整体开发的形式进行活化。2012年,广东宝丽华集团对桥溪村投资6000多万元,对其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保护开发,同时打造古民居建筑游览区、山林古道探险游览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项目。如今,桥溪村被整体纳入桥溪古韵景区范围,村民以田园、山林、古建筑入股,每年可获得25%的经营收益,其中15%用于全体村民分红,10%用于古民居维护。据统计,桥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2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9万元。
2022年,梅县区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预计两年内可获得45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目前,梅县区正推进第一期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客家文化+旅游’丙雁松片区、‘客家大宅群落+文化IP’水车镇-梅南镇片区等各具特色的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带。”梅县区住建局村镇建设股负责人介绍,依照《梅州市梅县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梅县区计划两年内投资1.5亿元,实施17个重点项目,引导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和民居更新维护,推动全区传统村落“集群示范、整体保护、连片发展”。
全面开发,缺钱缺人
不过,成功活化的案例并不多。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地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实现市场化开发并不容易。
从雁洋镇到该镇的石楼村,是1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石楼村依山而建,建筑形制以‘走马楼’‘杠屋’为主。”该村党支部书记钟世勇介绍,石楼村拥有传统客家民居20多座,历经400多年风雨,也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2013年,石楼村拿到中央财政拨付的300万元专项资金,但这笔钱在巨额修缮费用面前,可以用杯水车薪形容。“我们完整修缮了1座传统民居,部分修缮了4座公祠。”钟世勇回忆,村内近一半的传统民居出现损坏,150多万元用于修缮破损比较严重的房屋,另外近一半的资金用于拓展村道、池塘清淤、古树保护等基础设施改造。
300万元无法成为撬动社会资源的支点,相关保护工作只能依赖村民。2018年,石楼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从村集体经济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修缮村居的奖励,村民自行修缮公祠和祖屋,均可获得1万元补贴。“村民只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房建设或对公祠部分进行修缮,修缮公祠外围私宅的意愿不强。”钟世勇介绍,这个政策实施以来,全村修缮了5座公祠和2座民房,核心保护区内已经有3座建筑倒塌了,核心区外围也有4座无人居住的私宅即将倒塌。
空心化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常见难题。多年来,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梅县区对一些认定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挂牌,要求居住者开展保护工作。石楼村山多地少,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全村户籍人口约1236人,常住人口仅400人左右。钟世勇坦言,一般居住在传统民居内的只有三四名老人,“他们只能勉强度日,哪有闲钱修缮房屋”。
石楼继成楼、钟鲁斋旧居于2012年2月被纳入梅县区不可移动单位,两座房屋的屋顶出现漏水,一些梁柱遭白蚁侵蚀。钟世勇介绍,这两座名人故居均属于私人古建,按规定应由产权所有人负责修缮,初步估算修缮资金需要200多万元,但现在石楼继成楼内只有一名70多岁的老人,根本没有保护能力。“这些建筑一旦消亡就是永久性消亡,连同附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同消亡,花多少钱修出来的都不是传统村落。”钟世勇说。
据梅县区文化旅体局文化遗产股负责人统计,梅县区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24处、市级文保单位29处、县(区)级文保单位18处,2022年梅县区仅获得200万元省级文保单位修缮资金。
无人机航拍的梅州市雁洋镇桥溪客家古村落。 资料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提高今年城乡低保最低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提高今年城乡低保最低标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