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罐罐鱼”打造绿色养殖新模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5月04日版次:07

  1亩地可以做四个圈养桶,相当于常规养殖四倍的产量。

  芳菲四月,惠风和畅。笔者来到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罐头嘴村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只见池塘水岸边,一束束黄色的花朵正在肆意地绽放。据了解,该合作社长期致力于绿色高效水产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易爱武自2018年返乡创业以来,不断更新养殖技术,将环保理念通过池塘罐体人工养殖技术呈现,在创造养殖高效益的同时,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
  “这是菖蒲,一能美化环境,二能净化水质。”合作社负责人易爱武告诉笔者,可别小瞧了菖蒲,这种水生花卉中的骄子,不仅观赏价值高,还能净化鱼塘水质。在渔丫头养殖基地里,让人啧啧称奇的不仅仅是在鱼塘里种花,在养鱼的全流程里,“渔丫头”每一步都尽显“机关算尽”的智慧。
  笔者跟随易爱武走进搭建在池塘上的大棚,大棚内64个蓝色圆形罐体依次排开,罐与罐之间搭建了人行步道,方便观察鱼儿的生长情况,也便于捕捞。养殖罐体上方搭建的钢架,则是为鱼输送饲料的“通道”。罐中还有供氧机随时工作,出现任何情况警报器会立刻发出警报。
  易爱武说,有了这些智能设备的助力,养鱼变得更精准、高效了。易爱武:“料线里喂什么鱼,设定后在手机就能看到,每个圈养桶是否投料,鱼有没有吃,一目了然。”
  池塘罐体养殖是一种绿色循环、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养殖模式,它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养殖模式的一种挑战,2018年时,在宜昌市范围内还无人采用。易爱武抱着敢闯敢干的心态,返乡后便着手建起了她的池塘罐体养殖基地。
  易爱武回忆说,她从16个养殖罐起步,边养殖边摸索,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基地终于走上正轨。到2020年底,合作社从16个罐体扩展到了64个。罐罐养鱼不仅产量产值翻番,还节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易爱武:“64个圈养桶,一个周期可以达到几十吨鱼,一个桶相当于1亩的产量,1亩地可以做四个圈养桶,相当于是常规养殖四倍的产量。”
  近年来,渔丫头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社罐体养殖模式在专家团队的跟踪指导下,先后取得了圈养加州鲈、胭脂鱼等名优鱼种的技术突破,搭建出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范本,尾水处理实现零排放。
  易爱武告诉笔者,每个圈养桶的底部都有个90公分的锥形体,上面有蓄污泵,投食的前后期都要抽水,让外塘、内塘进行水循环。每次蓄污泵在抽水的时候,外塘的水就会进到圈养桶里面,鱼的粪便、污泥、残饵经过固液分离塔、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桶处理后,再进入池塘,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可循环,残饵粪便经收集处理还可以种蔬菜,相当于二次利用。
  这项新型养殖模式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十大引领性农业新技术,省内外前来取经观摩的人员达到上千人次。
  沿玛瑙河堤下行3公里,笔者来到安福寺镇胡家嘴村,“对我们来说,这个桶养殖方便管理,节约人工,用药也很精细,最主要就是零排放,水质清澈干净,鲈鱼最高的卖到了18元每斤。”养殖户赵之亮告诉笔者,他专门到“渔丫头”学习罐体养殖技术,回家后就在自家的13亩池塘里建了24个蓝色圆形圈养罐,这种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模式不仅将鱼塘的水“养”好了,养出的鲈鱼味道更加鲜美,不用出门推销就销售一空。
  把“鱼儿的家”搬进一只只巨型罐罐后,“渔丫头”如今每年养殖效益超过200万元。枝江市也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216套,陆基循环水模式52套,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养起了“罐罐鱼”。  □方楚楚 谢毅 刘先佑
  1亩地可以做四个圈养桶,相当于常规养殖四倍的产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