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网红城市”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5月09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今年“五一”假期,“网红”城市的旅游消费市场火爆,但随之而来的排队到崩溃、产品和服务跟不上、遭遇“价格刺客”等问题也不可回避。业内人士认为,“网红”城市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需要格外做好安全保障、产品供给、市场监管等工作,收获更多的“点赞量”,保持长久吸引力。(5月6日新华社)
  @罗兹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旅游要想长盛不衰,就要进行多元化的需求引导,不要过于追求规模化、大众化、同质化的爆点引导,应该进行生活场景化的引导。例如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让一座城市的某个场景火了,当地就可以根据这个点来进行场景化引导,从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入手,营造一站式的独特场景和氛围,实现文旅融合,真正做到好吃、好看、好玩。
  同时,不能因为节假日的红火,马上就进行住宿、餐饮接待方面的盲目跟进。一旦出现忙闲不均、淡季旺季不均,就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还是应该立足于常态旅游,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根基,进行常态化引导,从而将流量变成存量。
  @陈红玉:对于城市形象而言,文化含量及其吸引力才是持久和永恒的。对直播平台上关于城市形象的视频内容进行归类及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商业饮食及地方景点,传播群体的年轻化、内容传播的随意性、内容创新能力的局限性及社交媒体的娱乐化,导致视频内容普遍存在单一、重复、浅薄、片面等问题。如果一个城市的灵魂,即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没有被真正体现出来,“网红城市”热度将难以维持。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基于城市特质的短视频传播更受人们青睐;在大众喜欢的城市特质中,文化魅力排在第一位。
  我国现有互联网用户已超10亿人,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超9亿人,这对城市形象传播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眼下,“内容为王”的逻辑仍不过时,“网红城市”若想长红,深耕文化内涵的阐释、创新与传播是必要前提,要在明确自身城市定位和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基础上来重塑独特城市形象。除了做好文化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及传播这道题外,一座城市还需不断关注并增强自身在其他方面的实力,如此才能持续吸引潮水般的“注意力”。
  @曹梦雯:从“网红”走向“长红”,再转化为现实红利,即如何将流量经济变成增量经济,从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成为打造“网
红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数据显示,中国“Z世代”人群约3.2亿人,2020年撬动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他们的消费逻辑可以概括为兴趣悦己、升级提升、精神力量、价值认同、精神陪伴,也就是“一掷千金买欢喜”。新兴消费者的崛起,消费变革的来临,意味着亟需在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多个迎合“Z世代”消费需求,好看好玩又有趣的多元化、个性化新消费场景。
  时下盛行的“盲盒经济”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盲盒的兴奋点,源于追逐心理上的愉悦体验,对“限量版”“隐藏款”的渴求。基于此,在城市“网红打卡点”设置中,是否可以巧借“万物皆可盲盒”的东风,探索“城市+文旅+盲盒”,通过空间设计与游客共情,使得城市旅游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触发情感共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