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特色养殖“鲟”出致富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5月11日
版次:
10
赵梓萌(左)正和父亲(右)为鲟鱼“挂码”。
无奋斗,不青春。在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上坡头村,37岁的赵梓萌在自家鱼塘手捧着一条待销售的鲟鱼,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我们实行‘一鱼一码’,也就是说,我们的鲟鱼可溯源,养殖环境、制作流程等相关信息通过扫码即可展示出来。”赵梓萌说,他们的水产品还获批“水生野生动物绿色标识”。
努力赚得第一桶金
谈及十几年的创业经历,赵梓萌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容易。2003年,从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的赵梓萌并未按照父母的意愿从事医疗行业,一向有主意的她,来到省会中山西路附近的一家连锁店卖衣服。
“那时,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一站就是一天。”连锁店生意的持续向好,也让赵梓萌有了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2005年12月,赵梓萌应征入伍。她来到保定市某部当了一名卫生员。两年的军旅磨砺,让赵梓萌有了更强的适应力及意志力。
“我什么苦都能吃。”凭着这股子劲头,退役返乡的赵梓萌跟着亲戚做起了煤炭生意。为了挑选合适的货源,半个月内,她和亲戚跑了山西省20多个煤矿。她常常和司机一起送货,为了准时送到,他们连吃饭都在车上。
“那会儿,满脸黑乎乎的,也常常顾不上洗脸,更别提化妆了,每天就是进货、送货,非常忙碌。”赵梓萌说,努力也让她赚到了第一桶金。
返乡创业养殖鲟鱼
看着整天劳累的女儿,也基于安全方面考虑,父母给出了转战水产养殖的建议。“我爸曾在亲戚鱼塘帮过忙,懂点养鲟鱼的技术。”赵梓萌说,2010年,他家承包起村里20多亩地建起了鱼塘,从北京市引进鲟鱼卵孵化鱼苗。
为了照顾好第一批鱼苗,赵梓萌和父母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用剁烂的红线虫投喂一次。为此,他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养殖经验及技术上的欠缺,一个多月第一批鱼苗相继死亡,投入的几十万元也打了水漂。
赵梓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绝不能现在就放弃。”赵梓萌顶住压力购进第二批鱼卵。他们吸取了经验教训,向一家养殖鲟鱼较为成功的养殖户学习技术及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梓萌一家人的努力下,终于让第二批鱼苗顺利成长。
看到赵梓萌养殖的成功,村里不少人也走上了养殖鲟鱼的道路。然而,随着村里养殖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滞销。看到面对滞销窘境的村民,赵梓萌积极踏上了拓宽市场之路。她赶赴北京、天津、山西等地,走访十余个大型水产批发市场,不厌其烦地介绍家乡泉水养殖鲟鱼的优势。
付出总有回报,她的执着,终于打动了北京市几家水产批发市场负责人。“泉水水质好,采用活水养殖,鲟鱼的品质很好。”负责人们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十分满意,便与赵梓萌展开长期合作。
几年间,随着销路不断扩展,赵梓萌及村里其他养殖户精心饲养的鲟鱼,逐渐有了名气。来自井陉县、石家庄市区乃至山西阳泉等地的居民专门驱车前来品尝鲟鱼。与此同时,办事靠谱、为人实在的赵梓萌,也通过逐渐扩大的朋友圈,将鲟鱼销往了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的众多大型商超。
联农带农蹚出致富路
井陉县威州镇上坡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庆云说,绵蔓河边长大的赵梓萌,作为家乡水产养殖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粗放型到高水准的见证者、亲历者,她继承了父辈养鱼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上坡头村有168户、700余人,目前,水产养殖户有30余户。正是在赵梓萌的带动及示范下,开辟出了电商、商超、单位直供的立体销售模式,村民致富有了更好保障。
“保守估算,每年每个养殖户有10余万元收入。”赵庆云介绍,未来,他们将借着大力建设绵蔓河湿地旅游经济带的东风,打造露营、莲藕种植、小型游船等文旅项目,让村民们得到更多实惠。
赵梓萌的努力也结出了硕果,今年1月,她被井陉县委、县政府评为“井陉县乡村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水产养殖方面,我会努力打造一种更为规范化、精细化、品质化的管理、经营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赵梓萌表示。
□刘琛敏
赵梓萌(左)正和父亲(右)为鲟鱼“挂码”。
上一篇:
违规养殖 牛蛙尾水成隐患
下一篇:
江西遭遇暴雨 养殖户损失严重
上一篇:
违规养殖 牛蛙尾水成隐患
下一篇:
江西遭遇暴雨 养殖户损失严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