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岭南拜榕树习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5月11日版次:12

  老榕树往往被尊为“树神”。 视觉中国供图

  岭南人的“榕树情结”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末中原战乱频繁及自然灾害等原由,中原人越岭南来,多先驻足南雄珠玑巷,牛田村一带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在房前屋后、道旁塘基、沙水河畔莳植榕树,至明清已蔚为壮观。清朱彝尊《雄州歌》有“绿榕万树鹧鸪天”的句子。后来也有了“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的景象出现。
  在广州,无论是山区平原、城镇乡村,都能发现有古榕树的冠盖四野的高大身姿,榕树和村落结缘相伴,共存共荣,交相辉映。因此,古榕树常被视为村落的象征。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说:“榕易高大,广人多植作风水,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的榕树大约有65000多棵,上百年历史的榕树也很常见。
  榕树与广州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广州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民谣:“榕树底,担凳子,霸头位,听古仔。”过去,人们患了流行感冒、支气管炎、细菌性痢疾,就来摘取榕树叶,和一些中药一起煎煮,食之病除。如今还有不少人来摘取榕树的长须(气生根),拌着其他中药,用来治疗风湿骨痛、跌打刀伤,功效明显。因为榕树具有种种令人为之肃然起敬的禀性,而被天河村民尊崇为荫庇一方的“风水”树,当成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吉祥树。
  广州人将榕树作为村子兴旺发达与否的象征之一。因其高大苗壮挺拔和苍翠繁茂的程度,显示着这个村子兴旺昌盛和富庶文明的程度。村子初创时就在村头栽种,当作一种绿色崇拜和自然崇拜物来加以供奉和悉心爱护和关照,使其岁岁年年枝繁叶茂葱龙苍翠,昭示着本村人的生活像它那样欣欣有荣蓬勃发展,日子像它那样千古长青繁荣兴盛。大榕树是村民崇简绿色生命、崇拜大自然的一种绿色图腾。
  尽管自古以来有的村能源匮乏,家家户户都要翻山越岭寻找柴草当燃料,但村民从来都不会顺手攀折门前的榕树当柴烧。人们把古榕树当作“榕树菩萨”崇拜,在树根部插满香火长年祭拜。很多人家在婴儿诞生时就托付给参天的大榕树,认榕树作其契爷契娘(干爹干妈),期望能保佑新生儿平安健康,快高长大。
  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街小巷上,基本有榕树的身影。对于潮人来说,榕树是“吉祥树”“发财树”等等。在很多习俗活动的仪式中,也跟榕树有关,也有祭拜榕树的风俗。
  据说,潮人在创建家园的时候,来到潮汕地区发现属于季风气候,所以就让人在村子里面种树,以防风固沙。村民们见此果真有效,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了潮汕地区到处都有榕树的身影。
  在潮汕的一些地方,榕树也被称为“长寿树”,榕树的寿命非常长,在潮汕地区很多榕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一些村子里面还会供奉“两棵榕树”为“树神”的风俗,一般都为古榕,而且还为其建设庙宇,因为“树公树妈”,是一对夫妻树,一棵种于南面,一棵种于北面,分别守护着村民。潮人觉得这两棵树就是天上的南辰北斗,所以称为“双星古榕”,逢年过节都会来祭拜。在祭拜树神的时候,非常隆重,“三牲”为供品,八音锣鼓奏起,敬酒鸣炮,村民纷纷下跪祈福。甚至有的人在供奉的时候还会宣读祭文,喜庆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村庄。
  客家有一句俗语,叫做“前榕后竹”。因为客家人喜欢种植榕树和竹子,并且多把榕树种植于村前屋前、竹子种植于村后屋后,这也成为一个习俗。
  客家人认为,榕就是“容”的意思,既能容己,又能容人。榕树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天气如何恶劣,终年四季长青,象征着茂盛、长寿。因榕树的枝干上生长着很多飘浮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便会生根,而上部就会长枝叶,又形成一棵新的小榕树。这样日久天长,榕树就会“独木成林”,姿态万千,并干大枝多,像把绿伞,形成各式各样的“古榕奇观”。因此,客家人都在村中栽上榕树,既是一道美观风景物,又可遮日挡雨,成为村民活动场地。
  客家人视榕树和竹子为吉祥物,甚至达到了信仰崇拜的程度。在一些古老的节日里,有用榕枝竹叶装饰门面之俗。村里要是有人过世,主事人也要采摘一些榕树叶、竹叶插在门口以辟邪。客家不少地方的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把一片榕叶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何浓
  老榕树往往被尊为“树神”。             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从小立大志

下一篇:世说新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