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养殖密度提升十倍 楼房养虾成香饽饽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6月13日
版次:
10
“通过工厂化楼房养出的南美白对虾,成活率高、肉质鲜美,十分走俏,第一季度预计创造产值90万元。”福建省莆田市禾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正昌笑着介绍,工厂化循环水“楼房养虾”,让每年养殖从1~2季变为3~5季,产量翻番。
笔者驱车驶入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穿过小镇、农田,远眺春水染绿、山峦逶迤,近观数栋松石绿墙漆的水泥楼房错落有致。陈正昌打开大门,楼房内部别有洞天——很难想象,眼前的联排海景房居然是鱼虾养殖基地。
“那是微滤机和蛋白分离器在工作。大楼所有养殖用水每日都在重复自洁,先由微滤机将鱼虾的残饵粪便拦截分离,然后进入蛋白分离器混合臭氧消毒,最后将清洁的水体向上层层输送,整个过程中水的消耗基本忽略不计。”陈正昌说,“目前一栋楼仅配一名工人,负责查看机器、清洁水池、投放饵料等日常工作。”
鱼虾“住进”海景房,独门独栋还配备四季恒温泳池,这样梦幻般的场景,在莆田成了现实。早在两年前,禾于水产便开始探索高效环保型多层循环水工厂化鱼虾养殖,其核心理念是用最少的地、最省的水,养出最优质的水产品。
陈正昌的父亲早年从事建筑业,同时又是当地水产养殖大户,探路“楼房养虾”他们快人一步。这座养殖基地于去年底正式落成,每栋大楼投资约为700万元、占地面积432平方米,养殖水体共计12600立方米。每栋楼里的养殖品种各不相同,有南美白对虾、九节虾、金刚虾、石斑鱼、鲷鱼等,均是营养价值高、受市场喜爱的优质海产。
“‘楼房养虾’,不惧天灾,且品质稳定、产量高。这种新型高密度养殖方式,既环保又高效。”莆田市水技站站长张健表示,该模式养殖密度可提高到常规池塘养殖的10倍以上,减少80%用地面积、95%养殖用水,单位产量耗电量减少40%以上,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厂房顶楼的培养池中,大片金藻、小球藻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增加池水溶氧量的同时,又对残留的鱼虾排泄物进行二次吸收,提升水质。不仅如此,这些微藻类作为天然饵料,在水循环系统中,由楼顶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层养殖池内,为鱼虾“加餐”。
养鱼先养水,水质是关键。“水质调控好了,鱼虾的自然病害就会减少,品质也更好。”张健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中饲料残饵、排泄物多,易造成水体理化因子不稳定,从而滋生有害病菌。楼房内采用循环水技术,水质反复滤洁,pH值、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可控,能够有效防止鱼类寄生虫病、对虾弧菌病等,因而用药量较常规养殖方式减少90%以上。
“前不久刚刚投入100万尾虾苗,体长大概在0.5厘米左右,个把月就能成长到5~6厘米。”工作人员轻轻提起池边的笼网,一条条指节大小的幼虾翻身跃出水面,活力十足。
南美白对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通常一年可养殖1~2季。但在禾于的基地里,南美白对虾一年可培育3~5季。周期缩短,意味着产量翻番。张健介绍,虾本身没有免疫系统,水温不稳定,鱼虾应激会降低自身抵抗力,导致存活率低、生长缓慢。楼房配有控温设备,让鱼虾无惧气温突变,安逸的生存环境,大大加快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
据了解,该工厂化循环水“楼房养虾”基地投用后,南美白对虾年产量可达500吨,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创造利润1000多万元。“后续将引进自动化投料系统,工厂基本可以实现无人化运作。同时,引入废弃物回收设备,每栋厂房一年可收集5万公斤左右的鱼虾粪便,作为植物肥料回收,完全实现零排污。”陈正昌信心满满。
“当前国内市场的对虾需求量逐年上升,对虾养殖产业潜力巨大。同时,受传统模式粗放、鱼虾病害频发、土地资源制约、环保要求严控等因素影响,发展工厂化养虾新模式势在必行。尤其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福建省来说,这一模式具有高效、可控、绿色等优势,前景良好,值得推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表示,“下一步,当地应从工艺装备的优化、运营成本的降低、病害有效防控以及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建立等方面着手,提质升级,走好绿色转型之路。” □陈汉儿
上一篇:
65元/斤“贵族虾”养成记
下一篇:
博罗16艘涉渔“三无”船舶被扣
上一篇:
65元/斤“贵族虾”养成记
下一篇:
博罗16艘涉渔“三无”船舶被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