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练好市场基本功,不因“跳水”流言而“掉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6月22日版次:02
| 快评 |
  6月20日,“广东荔枝价格跌至5年来最低”登上微博热搜。有媒体援引一家水果经销商的话表示,“今年产地的荔枝批发价格是5年来最低的,有的品种甚至跌到三四元一斤。”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发现,荔枝大年价格较去年产出少时有回落,但仍在合理利润区间,且因产量增了,荔农收入并没大减。
  商品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量少价高,量大价低,是市场规律。荔枝品种有好坏之分,批发价与零售价更不是一回事。如果拿较差品种的批发价,与往年优质品种的零售价对比,自然会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可惜,实际情形并不支持这种结论——以广东茂名的荔枝为例,与以往荔枝大年相比收购均价高20%以上,如白糖罂收购价在7元左右每斤,白蜡、妃子笑收购价在4元左右每斤,桂味收购价在8元左右每斤。而广州增城区的仙进奉荔枝,今年的指导价是60-100元/斤。据果农反映,今年荔枝产量大增,即便价格比往常稍低,整体收入依然可以保证。
  就像股市里有“空头”,那些半真半假的消息会影响公众情绪,而农民则是农产品“空头”的最大受害者。在商家有计划、有组织的联手压价、“看空”操作面前,农民没有招架之力,容易造成市场恐慌和互相“砍杀”,成为信息不对称的牺牲品。虽无证据表明,本次消息发布者存在明显恶意,但话题传播的方向往往会失控,最终导致农民利益受损。面对这一局面,各大产区除了及时澄清谬误,还要继续做好荔枝营销工作,让此类流言不攻自破。
  一是完善荔枝大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困局。通过田头小站培育新兴增长点,有序推动农产品全流程、全产业链数据化建设。大数据运用到农业,相当于为农业装上决策“大脑”。而要充分发挥荔枝大数据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数据链”的贯通。农户通过荔枝大数据了解最新市场行情,以需促产,提高产品的供给与市场的匹配度,降低生产风险,提升议价能力。采购商可以有效掌握市场供需预期,指导产区出货,通过优质优价实现供需双赢。
  二是推动产销对接,让广东荔枝走得更远。无论大年还是小年,荔枝销售的痛点都是走不远。如果之前还能将原因归结到冷链物流上,如今这一“魔咒”已经基本打破。当务之急,就是扩大销售半径,让荔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此,各大产区要做好宣传和服务,加快布局“线上、线下”市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荔枝“从田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从国内到国际”通道。一方面主动走出去,一方面吸引采购商走进来,让更多人了解广东荔枝、推销广东荔枝。
  三是做好荔枝品牌推广,提高公众感知度。市场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广东荔枝虽然名声很响,但外界对其品牌认知并不清晰。广东荔枝要实现与消费者的精准链接,就必须完成从产品到品牌的“惊险一跃”。从消费行为学出发,只有与顾客相关的、熟悉的、一致的创意,才会被他们关注、记忆、回忆和认同。接下来,要继续深入推进“12221”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两个市场,培育壮大荔枝品牌,做强做大广东荔枝特色文化,让广东荔枝市场更广,产业更强,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闻夕,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