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三个人的荔枝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20日版次:03
  小满一到,广东荔枝就红了。
  大暑一到,荔枝鲜果季就要结束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主产区,广东荔枝季即将告一段落。
  紧张、忙碌在这两个月达到顶峰,广东荔枝人知道,卖好荔枝如此重要。
  千年荔枝,在宋代已作为商品交易,其市场经历跌宕起伏,刻画下时代印记,每个荔枝人的亲历故事构成产业发展纪实。
  撰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植宏
摄影/吴秒衡 程麒
三个“80后”,荔枝是交集点
  荔枝季的每个清晨,荔农都会为同一件事悬心——荔枝市场供需如何,今天的价格怎样,自家的订单发货了没有。
  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珠三角地区众多小镇之一,全镇有5000多户荔农。作为传统产区,镇隆荔枝远近闻名,“爽脆甜香,皮剥开不湿手,个头也大”。这里荔枝种植史超过200年,每个村都有老树,老荔枝树被认为可以“挡煞气”。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为荔枝出口创汇成立了进出口公司。
  “两岁时爸妈背着我在山上种荔枝,我是吃着荔枝长大的。”生于1980年的吴添乐是镇隆众多“荔三代”之一,爷爷种荔枝维生,爸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响应政府号召,陆续又种下300多棵荔枝树。荔枝树是他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养活了一家人,还建了新房。
  爷爷种荔枝是为了生计,爸爸种荔枝是响应政府号召,吴添乐在2010年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骨干员工变身成广大荔农中的一员,牵引他回乡的是对荔枝深入骨髓的爱与使命。
  殷忞对荔枝也是爱到骨子里。她与吴添乐同为惠州人、80后,现为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惠州人偏爱荔枝,大概是受东坡文化影响”。公元1096年,荔枝丰产,被贬惠州的苏轼在品尝新鲜荔枝后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一次偶遇,让殷忞在璀璨的荔枝王国里越钻越深。2014年一次出差,她在国家博物馆看到西夏王陵出土的荔枝纹金牌饰,“有一种时空错乱感浮现”,西夏、近千年前、遥远的西北、荔枝……何处来?何处去?越研究,兴趣越浓。
  荔枝是中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广东有大量古荔枝林,茂名可考证树龄的古树,最老的达1936年。“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显示,全省共有古荔树13617株。广东大量地名包含“荔枝”“荔”等字眼:惠州荔枝墩、东莞荔横村、广州荔枝湾涌、深圳荔园村……
  在殷忞看来,荔枝是独一无二的,在时空维度上几乎找不到一种水果像它那样,能代表中国人千年以来的沉淀。“全世界几乎所有荔枝都源于中国,就像大熊猫一样。”
  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从广东到世界,荔枝是无数人记忆中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第一次吃到新鲜、皮色鲜红的荔枝,一下子就被征服了。”2001年暑假,在北方读大学的李晓芬到广东探望打工的父母,恰逢荔枝季。在此之前,她认识的荔枝来自于学校附近的水果店,“黑乎乎的,浸泡在水里,价格很贵”。
  2008年,李晓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南下入职南方农村报社,有了与荔枝常年打交道的机会——每年荔枝季,报纸上都会专门开设“卖荔枝”专栏。记者走产区、采访果商讲市、分析价格行情、剖析产业发展痛点,李晓芬发现,“高贵的荔枝”只停留在荔农的记忆中。一名果农记录了30多年以来的荔枝价格,行情最好的1998年,桂味32元/斤、白蜡25元/斤、黑叶12元/斤,成为“万元户”只需要一棵荔枝树,“嫁女儿要看婆家是否有荔枝树”。
  “小时候香港亲戚回来探亲,花2000元买了一小筐荔枝,是那个年代置办过最大的物件。”吴添乐回忆道。
  转折来得很突然。
  “1999年荔枝价格出现暴跌后,全国荔枝产业可谓一落千丈,自此进入漫长的低迷期。”“白蜡2元/斤,黑叶1.5元/斤,妃子笑2元/斤……这些数字变成了常态。不过时而也有变动:白蜡1.2元/斤,黑叶0.5元/斤……”南方农村报2009年刊发《荔枝熊市十年未醒》一文,记录了这一事实。
  2009年4月,李晓芬在惠州走访了大量弃管多年的荔枝园,采写了调查报道《砍伐百年荔枝树打家具做根雕》。受行情持续低迷、销售途径缺乏、物流受阻等因素影响,曾经几十元一斤的荔枝变得无人问津,当地不少上200年的古荔枝树被砍,以1000多元/棵卖出,用于制作根雕、家具。
  2000年前后,殷忞发现,以前每年都会送荔枝的亲戚突然就不送了,说是“荔枝不好卖,摘荔枝人工费比荔枝还贵,就让果掉地上喂鸡”。
  20年后,吴添乐、殷忞、李晓芬三人因为荔枝而相识。
市场的坎,从来都不容易
  扩种潮后产量激增是首要原因。数据显示,广东从19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荔枝,种植面积从1973年30.9万亩增加到1990年的145.9万亩、1995年294.2万亩,2000年468万亩,至今稳定在400万亩左右。
  镇隆荔枝达到4.3万亩,3.5万亩为桂味、糯米糍等优质品种,管理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处在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交界。这是镇隆的优势,但随着外地荔枝大量涌进珠三角地区,镇隆荔枝销售就难了。
  镇隆镇政府2009年开始举办荔枝节,以节促销,这是国内较早以荔枝为主题的节日活动。成立于1993年的镇隆荔枝生产协会搭起政府与荔枝合作社、荔农间的桥梁,为荔枝销售找出路。
  吴添乐认为,荔枝难卖,“归根结底是信息闭塞的问题,荔农不知道外地荔枝带来的冲击,也不掌握各大生鲜超市对荔枝的具体要求”。带着荔枝走进市场,吴添乐想到企业管理的标准,如果应用在荔枝上,市场交易便有话语权。
  但是,“那场大雨差点把我的希望浇灭。”2012年荔枝季,吴添乐全家上山摘荔枝,突然暴雨来了,山路泥泞陡峭,他连滚带爬,将荔枝运到市场,收购商却拒收。“浑身湿哒哒的,眼镜上都是水和泥,一米八几的大个就在那里和收购商软磨硬泡。”吴添乐的父亲回忆,当时无法理解儿子为何返乡种荔枝,“简直就是误入歧途”。
  “长期以来,农业就是抓生产,怎么卖一直没有形成套路。”李晓芬发现,荔农离市场很远。
  卖荔枝是这一时期吴添乐的思考点。2013年,当别的荔农依靠在镇隆路边的荔枝摊上讨价还价时,吴添乐开始利用起QQ、微信、社群论坛等平台招揽生意。“一下子就有四五百人涌进来摘荔枝,不管果子好坏,也不管摘多少,每人交100块钱拿个筐子,在园子里随便摘,高兴就行。”依靠互联网,他家的荔枝一下子就卖光了。
  吴添乐在此后开始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广东以外的市场广阔,要跳出广东卖荔枝。”翁志灵曾任镇隆荔枝生产协会会长,他回忆,伴随着2015年前后网络社群兴起,镇隆荔枝物流在2016年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6年,吴添乐全职加入镇隆荔枝生产协会,“留在家里可以成就家里的荔枝,到协会就可能成就镇隆荔枝”。直到2022年,他先后担任协会秘书长、会长,这期间镇隆荔枝获得“中国荔枝之乡”“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称号。
  “他几乎只做公家的事,家里的全部交给我,别人把资源往家里带,他都是往外面送。”吴添乐的妹妹吴瑞婷说,“镇隆人评价他‘引领镇隆荔枝走向了全国’‘在卖好荔枝这件事上很执着’……”
  占广东荔枝1%的镇隆荔枝,探索出依靠互联网跳出广东的路径。
  然而,要扭转广东荔枝销售难的大盘并不容易。
  2018年,徐闻菠萝、广东荔枝双双出现大面积滞销,菠萝0.15元/斤无人问津,不少荔枝挂在树上无人采摘。如何破题?2019年2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迅速组建徐闻菠萝工作组开展专题研究,诊出了几大痛点:市场体系建设不足、品牌培育不足、大数据指导产销应用不足。
  重构农产品市场机制迫在眉睫,媒体成为重要的参与力量。“我们发布了菠萝采购导图,请很多采购商走进产区,组织实打实的产销对接”“带着产区代表到上海作推介”……在李晓芬印象里,参与这项工作的同事讲起来兴奋劲十足,不再是“纸上谈兵”干着急。
  2019年春,广东首次总结出“12221”农业品牌建设“密码”,通过“1”个大数据、“2”个市场、“2”支队伍、“2”场活动,实现“1”揽子目标。
  “打法变了,从生产者到农业部门干部,主动出击,搞营销、拓市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李晓芬发现,传统农业“活”起来了,不再是产业链最被动的一方。
  吴添乐观察到徐闻菠萝“出圈”了,在政府推动下产销对接持续强化,大数据、精准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带给他很多启发。
  “将市场挺在生产前面,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李晓芬与同事们思考、探索、记录,“12221”带给农业干部、产业链从业人员的,是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方式的一次大变革。
  吴添乐回忆自己荔枝事业的自豪时刻,均与“12221”有关。2019年首届“广东荔枝丝路行”活动,吴添乐站在香港会展中心向海内外展示镇隆荔枝。2020年他跟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上海发布“东坡荔”高端荔枝品牌。如今每斤“东坡荔”售价在30元以上,较当地普通荔枝溢价50%左右;当地超过五成的荔枝通过电商、微商等平台卖出。“无论价格还是知名度、传播度,是‘12221’赋能镇隆荔枝,让镇隆荔枝达成如今的高度。”
荔枝+,寻找更多可能
  荔枝迎来新时代的高光时刻,殷忞有直观感受。
  2017年,由殷忞独立策划,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原创性展览“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惊艳羊城,在广州为期45天的展览吸引了观众7万多人次。展览中再现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岭南水乡场景让观众赞叹连连。
  2020年该展再次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是迄今为止首个“梅开二度”的原创展览,当年为期120多天的展期吸引了近20万人次参观。展览还在广东高州、中山、东莞、番禺以及黑龙江哈尔滨、重庆等地巡展,累计观展人数近25万人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要是那位老教授知道荔枝重返主流,一定会很欣慰。”殷忞回忆,6年前第一次展览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倪耀源——研究荔枝超过40年的学者——找到省博物馆,送来自己多年前出版的与荔枝文化有关的书籍。“他说他经历过广东荔枝产业的辉煌年代,但现在社会对荔枝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没想到省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单位能办一场关于荔枝的展览,对荔枝文化的推广特别有帮助。”
  中国荔枝有两千多年种植史,形成灿烂的荔枝文化。红线女的粤曲《荔枝颂》、姚璇秋的潮剧《荔镜记》脍炙人口,荔枝纹饰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传统绘画、刺绣、陶瓷中的荔枝形象深入人心。荔枝还有多子多孙、喜结连理、大吉大利等多重象征意义。
  殷忞认为,丰富的荔枝传统文化是荔枝产业底气所在,荔枝文化赋能有重要价值。
  在吴添乐看来,“荔枝是认知产物,发展荔枝产业要讲文化迭代,这将撑起荔枝产业更大发展的可能性”。
  古人爱用荔枝壳等制成“四弃香”,吴添乐已开始尝试,“荔枝壳泡酒与否会影响香的味道”。殷忞也认为香是文化赋能产业的很好例子,“借鉴茶文化,还可以进行荔枝香道表演,传统文化的挖掘、活化空间不小”。
  此时的“12221”,历经实验、推广,从0到1,再从1到N,围绕着“市场化、数字化、食品化、国际化”这“四化”,不断拓展内涵与外延。
  2023年6月中旬,李晓芬来到当年砍伐荔枝古树的村庄——九龙峰上围村,荔农对推动产业升级表现出迫切的诉求。据上围村村委会主任李振轮介绍,村里种植的荔枝多为怀枝、黑叶等传统品种,加上位置偏僻,收购商不愿进村收货,当地也缺乏精深加工厂。
  吴添乐、殷忞、李晓芬分别从荔枝人、文化人、媒体人的视角思考着荔枝的未来。什么是荔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人人吃得上荔枝、人人了解荔枝”,三人达成了一致。
  在李晓芬看来,荔枝全身都是宝,荔枝干、荔枝酒,“春天荔枝蜜、夏天鲜荔枝、秋天荔枝干和荔枝罐头、冬天荔枝酒和荔枝果醋,一年四季都可以有荔枝产品”。
  “荔枝产业挤占在一产赛道,二产也多局限于小加工厂,做全产业链的不多。”吴添乐指出,荔枝产业能否上升发展,关键在二产,有了二产支撑,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荔枝“大年”带来的市场行情波动。
  距上围村不远的集联村正在建一个田园综合体,荔枝成了主角。2000立方米冻库、5000平方米荔枝酒加工厂即将竣工,最快在2024年产出第一瓶荔枝酒。惠州市金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处介绍,项目已投入1亿多元,田园综合体建成后对当地产地会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在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里,荔枝摇身成为“荔小吉”饮料。格力电器自主研发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设备,将荔枝保鲜期延长到25天,目前已在茂名高州投用。
  2022年,吴添乐离开协会,加入了一家民企担任荔枝产业负责人,借力政策、资本挖掘荔枝二产、三产的更多价值,“12221带给我开拓性的思路,我会一直践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