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食之雅,重器重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8月10日版次:12

  不唯物而“物”,不唯食而“食”。 视觉中国供图

  美食,人之所欲也。
  但美食,却也很是能彰显某一种品味——食之品味。食者之品位,甚至于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品味。
  新近,去一家餐馆就餐。餐馆的名字曰“王家大院”,很乡村的一个名字,原以为会“名副其实”,不过是粗茶淡饭而已。没想到,餐食上桌后,却让人大感意外:不仅各式菜肴,精致、味美;各种各样的餐具,更是异彩纷呈,生琳琅满目之炫目感。特别是一大理石餐盘,厚墩墩的,呈自然之色,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秋色旷野,仿佛,萧飒的秋风,正扑面而来。
  由此,我想到日本,想到日本人的饮食。
  日本人的饮食,向来以“素淡”著称,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味道不足”,很难满足饕餮者的食欲。但日本人,特别讲究“器”,即饮食所用的“器具”,他们的美食,以“器”取胜,认为“美食不如美器”。
  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李长声,曾在他的谈日本美食的文章中,这样写日本人的酒席:“一桌子菜肴,碗碟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简直有喧宾夺主之感。”酒席是如此;家庭呢?“日本人家里,不管多么狭小,一般都有一个橱柜装满了碗碟,形形色色;主要是形形。”可见,注重“器”,已然渗透进日本的每一个家庭细胞。
  那么,何以会如此?
  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曾经说:“人们说日本菜不是吃的,是看的,对于这种说法,我要说,岂止是看,简直是冥想的。”一语,道出了日本人重“器”的深层原因:菜肴,作为美食,是形而下的;但日本人,却在形而下中,看到了形而上的东西——享受“器”所带来的美,所带来的精神性的东西。
  不唯物而“物”,不唯食而“食”,把美食,提高到精神享受的高度,这就是“雅”。
  其实,中国,也有一个特别讲究“食雅”的时代,那就是宋代。
  有宋一代,生活奢靡,仅仅是局限于宋朝后期,局限于上层社会,此时,社会已呈现颓败之势。而整个宋朝的中、前期,特别是士人阶层,生活却是简单、朴素,且风雅、潇洒的。
  其雅,不是重“器”,而是重“名”——常常赋予美食以“美名”。食材,也许很简单,但其“名”,却是美得让人心醉。
  把瓠瓜去皮,切成二寸见方的小块,蒸熟后,蘸酱吃,宋人名之为“蓝田玉”;其实,与“玉”何干?或许,“蓝田日暖玉生烟”,要的,是其中的诗意。取水芹的叶或茎,洗净切碎,入汤焯过,然后以之做成菜羹,宋人就美其名曰“碧涧羹”,只因“既清而馨,犹碧涧然”;看看,此中,不仅有诗意,更有一份“复得返自然”的萧逸情趣。
  再如,黄金鸡、玉糁羹、傍林鲜、山海兜、沆瀣浆、山家三脆、鸳鸯炙、雪霞羹、广寒糕、脆郎璇等等,俱是菜肴名称,许多,“望文”即可“知义”,从中了解其文化意蕴。
  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于张约斋家“食”“银丝供”的故事。张约斋“命左右供银丝供,且戒之曰‘调和教好,又要有真味’”;银丝供?从来没有人吃过,于是,几乎所有在座的人,都认为“必脍也”。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却是“出琴一张,请琴师弹《离骚》一曲”,此时,众人才霍然醒悟,原来所谓的“银丝供”,就是音乐一曲啊。而所谓的“真味”,则是取陶渊明“琴书中有真味”之意也。
  宋人,何以如此看重美食之“名”?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的彰显。有宋一代,文人治国,官员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所以,整个宋朝,文化氛围极其浓厚。这一点,波及方方面面,影响到各个领域,于是,宋人便重美食之“名”,胜过美食本身。
  这是一种文化的“雅”,而这种“雅”,才是美食之“大雅”。
□路来森

上一篇:加冠命字

下一篇:世说新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