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打通农业生产社会化“最后一公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8月19日版次:02
  番薯是肇庆市广宁县潭布镇的优势产业,为助力打造“肇供·潭布番薯”的核心产品,近日广宁县潭布镇社岗村农业生产托管中心暨社岗村潭布番薯种植示范基地启动仪式在当地举办。据悉,广宁县成立的潭布镇社岗村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也是全省首个村级土地托管中心,它将为当地水稻、番薯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
  毫无疑问,在资源禀赋能级以及服务辐射范围方面,村级生产托管中心难免有其局限性,但对全局而言,基层生产托管中心的成立却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它既标志着在农业生产托管领域,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有了阵地载体支撑,更意味着农业社会化生产“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有了答案——农户可以就近享受社会化服务,而有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和背书,自然也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取信于农户。
  各级农业生产托管中心能干啥?从设置初衷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谁来组织种地”等农业生产经营难题。以广宁县为例,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县开展农业生产托管面积约2.88万亩,并建立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名录库,搭建了广宁县生产托管县级运营中心,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
  具体来看,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能解决“人地矛盾”,但又不仅限于此。所谓的“人地矛盾”,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户手上有土地,但却缺乏耕种意愿与相应的生产技能;二是新生代农民或者涉农组织拥有现代化的种植设备、技能等,但却因为手上的地不多,无法规模化,制约了农业生产效应的最大化。而村级土地托管中心的成立,显然成了破解这一矛盾的解题方略。
  众所周知,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换人如换刀”的现象。在农业生产场景,这一判断依旧成立:同样的一块土地,不同的人经营,确实可能会有千差万别的效果。就像同样是玉米芯,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作为动物饲料或者堆肥的物料,但在具备专业技能的人那里,却可以成为种植平菇的“软床”。抖音近期就报道了一个利用玉米芯种平菇的案例,当事人运用这项技术,硬是带出了一个“平菇村”,得到她帮助的农户人均每年能增收1000-2000元。
  需要看到的是,农业生产托管中心所提供的不仅有更优秀的生产者,还带来了对农产品市场“嗅觉”最为敏感的一批人——他们是农业生产上下游各环节的参与者,这样不仅便于各种资源要素,包括市场信息等更为高效顺畅的交互通达,更意味着生产经营链的高效耦合、供需两端更为顺畅的协同协作。从这个意义讲,土地托管中心的存在,不仅能带来生产主体的更换,更代表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村级托管中心诞生,则让这种变革延展到了最基层,有了更多的“地气”。
  当然,以各级托管中心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社会化体系,还只是为农业赋能的途径之一。除了在生产端发力外,同样要在品牌塑造、业态创新、市场拓展、信任构建的方面综合施策,形成合力。从广宁县的实践来看,其建设肇供品牌番薯(水稻)轮作种植示范基地、农产品展销厅,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溯源的“肇字号”放心农产品等等,其做法都不乏启迪借鉴意义。
(作者墨攻,时评人)

下一篇:“药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