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州市南沙区率先完成“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任务

“地名+”四张牌 擦亮乡村“名片”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8月19日版次:04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曹童童

  “之前很多外地游客过来大稳村都要问路,他们听不懂本地方言,我们的普通话又不是很标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市南沙区大稳村人,何桂森对此感触颇深,“现在游客不论是去村里的景点参观,还是去附近的农家乐游玩,都能通过导航精准定位,一到周末,村里人就多了!”
  近日,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作为民政部确定的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之一,广州市南沙区已完成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告别进村“找路难”。
建立地名标志问题清单
  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到,南沙区在全市率先编制了《广州市南沙区道路地名规划》,结合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规划发展等设定全区道路命名主题,注重体现地名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人文地理、规划发展的有机结合,规划道路名称754条,实现道路地名体系化,为后续命名指明方向。
  “为了探索乡村地名采集和分类机制,我们将乡村地名分为6大类53小类,发动职能部门、基层一线力量,广泛征集地名故事、地名信息,涵盖了居民点、道路、公共服务点、旅游景点、惠农助农点等乡村地名。”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程中共采集地名信息4450条。
  在此基础上,南沙区建立了地名标志问题清单,分类建档、分类处理,对“有路无名”的问题清单进行筛选、比对,确定了拟新增命名的需求清单,新增道路(街巷)命名1589条,命名率为100%;对“有名无标”的设置路牌、巷牌、门牌等地名标志共3835个,设置率为100%。
精准定位精确上图
  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是“乡村著名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试点工作中,南沙区紧抓乡村特色和地名服务的契合点,完善提升乡村地名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以“库”承载地名数据。利用“互联网+政务”思维,南沙区将其在国家地名信息库平台入库的8976条数据与广州市地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数据结合起来,经过梳理完善,再在国家地名信息库平台新增入库数据643条。
  以“图”标绘准确位置。通过核查地理实体地名坐标,南沙区对地名“存在与否”“正确与否”等信息进行标注,对工作图进行点、线、面矢量化处理,同时到实地点对点精准定位,实现各类惠农助农点、乡村居民点、文化旅游景点等精准上图,总计上传高德地图4266条、百度地图4278条。
  以“文”呈现乡村风貌。在已有的乡村地名信息数据基础之上,南沙区广泛收集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地名志书等素材并整合成文,在百度百科平台上编辑相应地名词条共118个,对外呈现南沙乡村地名良好风貌。
  以“码”显现乡村特色。结合地名在社会交流交往中的指位作用,南沙区对重点地名进行特色标志设置,添加“南沙地名二维码”标识,录入地名畅游图、乡村地名服务示意图、地名故事等,游客通过扫码查询,就能了解这些地名的历史和文化。
地名与文旅等深度融合
  “我们始终注重地名文化服务和宣传保护,在挖掘南沙地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地名与地方文化旅游、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推出‘地名+’乡村地名推广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延伸地名服务,持续提升完善乡村地名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据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沙已经打出了“地名+公共服务、地名+旅游休闲服务、地名+历史文化、地名+农产品推广”四张牌。
  例如,通过制作张贴一日游指南、乡村观光图、随手拍打卡兴趣点,展示南沙乡村特色景点、传统美食及乡村新变化;组织地名文化进社区游学体验活动,带领亲子家庭深度了解大井村、张氏宗祠的历史,体验黄阁麒麟舞的魅力;通过抖音直播、短视频,宣传南沙特色农副产品。“‘地名+农产品推广’的命名组合实质上是赋予了农产品品质上的保证,有助于产品走出去。”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篇:钓到“标鱼”奖励60万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