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筹击壤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8月31日
版次:
12
增城的打筹击壤游戏。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击壤,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击壤的前身,是原始人在捕捉猎物时依靠投掷石头、木块来捕捉猎物。他们为了能更多地捕获飞禽走兽,会进行一些投掷的训练,渐渐地,也就含有些娱乐性质了,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体育活动。
击壤之戏,在邯郸淳的《艺经》上记载得比较清楚,“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失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止。”
击壤之戏,起源甚早。传说中的唐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而唱击壤歌。歌词云:“吾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有何力于我哉?”
广州增城区派潭镇大埔村的“打筹击壤”由古时的击壤发展而来,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埔村,“打筹击壤”既是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竞技,又是一项特色鲜明的民间风俗。发展至今,击壤的形式或简或繁,形成了丰富的游戏内容,具有完备的游戏规则及比赛形式。
打筹击壤多为集体性游戏,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游戏时,在一块平坦地面的一端,挖一个两三厘米深、四五厘米长的小坑,所用器械为一长一短两截木棒,长的叫“筹公”,短的叫“筹子”。玩时通常分两组,每组二至四人(也有两人对玩的)。分为两个程序:(1)先由一组人轮流用“筹公”将横架在小坑上的“筹子”斜打出去,另一组人在前面守候着,若“筹子”被接,持筹者被淘汰。轮到另一人;若“筹子”落在地面上,对方拾起,派一代表向横架在小坑上的“筹公”掷去,击中,持筹者被淘汰;若击不中,持筹者接着进去了第二程序;打筹(敲打“筹子”)。(2)打筹时,持筹者弯曲用“筹公”,将斜插于筹坑里的“筹子”敲击弹高,再用“筹公”将它向前撞击,击出去以多少丈多少尺累计距离,作为各组积分,以积分高为胜;左后胜方罚败方,其做法是:胜方派代表把筹子击多远,败方人员就收起一条腿,单腿向前跳跃多远。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它有着广泛的趣味性,内容生动活泼轻松;规则简单易懂可变,开展的随机性大:多为集体性游戏,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多在开阔的田野空间中进行,儿童自由玩耍和嬉戏;不需要特制的玩具或只需要很少的特定游戏材料。击壤在历史的流传中,一方面在材料上有变化,如“打瓦儿”“打皇帝”等,即以砖瓦替代壤木。另一方面,其原始形态亦长流不竭,如“逮柴”“打拔”和大埔村的“打筹”等,“赛具”仍然是木制。
从击壤身上,可以看到投掷铁饼的影子。这种体育活动,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变化。后世之人用砖或瓦片代替壤,变成了击砖、击瓦游戏,儿童对它倍加青眯。宋朝寒食节、清明节前后的小儿抛堶习俗、明清时小儿的打瓦、打板、现代儿童的弹珠,都是击壤的变种和延续。击壤就这样从成人体育活动,变成了儿童游戏,也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
□何浓
上一篇:
宫仔巷里吃“丁桌”
下一篇:
世说新语
上一篇:
宫仔巷里吃“丁桌”
下一篇:
世说新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