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青春共赴百千万工程

江门市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筑梦乡村,获“三支一扶”帮扶能手殊荣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09日版次:03

  简宏桥(左二)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麦鹤州(左二)在庞杂纷繁的基层工作中得到成长。

  “‘三支一扶’的工作经历不会一下子给我实质性改变,但却给予了我面对未来的底气。”随着江门市城乡社区服务新需求不断增长,对优秀年轻人的需求也不断增多,江门市“三支一扶”计划为许多像麦鹤州一样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人生可能。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自2006年国家实施“三支一扶”以来,江门市累计招募到岗大学生志愿者1098人奔赴江门市基层一线。为了使这批奋战侨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新青年不负青春韶华,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到岗培训、就业指导、离岗就业等方面提供充分指导。同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原则,在服务满半年且在岗的志愿者中评选“三支一扶”帮扶能手,给予就业机会等方面优先推荐。“评定比例不超过当年服务人数的5%,特殊情况、特别优秀的,可适当增加名额。”江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陈艳芬表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时代浪潮里挥洒青春是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待,“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计划不但让当大学生志愿者们增长了人生阅历、扩宽了就业视野、远离了就业迷茫,也给了他们参加乡村振兴,将个人志向牢牢与国家所需、时代所需绑定以博精彩人生的机遇。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静 郑少锋 崔文波 曹童童 符诗富 受访者供图
  今年6月在江门市台山市赤溪镇中心小学支教的简宏桥结束了两年的“三支一扶”志愿工作,他以出色的教学成绩和综合素养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校长苏文洽表示,为了给简宏桥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发展机会,简宏桥今年九月将去珠海市金湾区一小学跟岗学习一学期。
  当老师是简宏桥的理想,2018年在读大专时他就考了教师资格证。两年前,简宏桥在萍乡学院视觉传达与设计专业毕业,由于教师岗都倾向招师范生,一度让她觉得“教师梦”遥不可及。
  一次偶然,他看到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有教师岗,毅然报名去支教。“这既能满足我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和憧憬,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他被分配到了江门市台山市赤溪镇中心小学。
  赤溪镇是客家人聚居地,老师学生都讲客家,令初来乍到的简宏桥十分焦急——会说客家话才能上好课。为此,他逮机会就向当地人学客家话,坚持教学生唱客家儿歌。两年下来,他已能用客家话和学生、家长交流。
  乡村师资缺失,简宏桥与其他乡村教师一样身兼多职——要教各年级美术、科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中国象棋课,还要带二年级数学兼班主任。艺术生教数学“虽说教学内容不难,但让学生学得又快又好很难。”这期间学校教研组安排公开课,简宏桥在台上讲,教研组老师在台下听,发现问题及时自省改正。就这样不断磨,他现在教数学已驾轻就熟。
  作为低年级新手班主任,一开始他得一直陪在他们旁边像大哥哥带一群小孩子。但很快他就摸索出“积分制”带班法:对学生课堂表现奖励积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这样,简宏桥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2021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的麦鹤州,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之余,报考江门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招募计划,成了一名支农基层工作者。
  在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工作两年来,麦鹤州参与规划建设办疫情防控、中介超市工程采购服务、公租房申请与年审资料审批、征地等工作,同时每周周四上午会到昆东村委会驻村办公。庞杂纷繁的基层工作中,令麦鹤州最受历练的要属征地补偿工作。
  每一次他都要从这个山头走到另外一个山头。“有一次我们在一座山上顶着大太阳一上午上上下下爬了3回,下山后大腿直抖。”政府征收村集体或者村民土地,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现场沟通确认补偿工作,加上留在村里的人大多上了年纪,麦鹤州必须慢慢说、细细说。在一次次走田入户沟通中,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昆东村村民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基层常有突发事件。今年某天中午,在食堂吃午饭的麦鹤州收到抢险救灾紧急集合通知——政府附近山头着火了,要装救援物资去火灾点。“我放下碗筷就去换防火服。”麦鹤州搬灭火棍、风机、油锯、输水管、抽水泵等灭火装备一趟趟接力上山,要保护输水管以防熔穿,还得留心四周扑灭地复燃。
  麦鹤州给记者看灭火时穿的鞋子——鞋底熔了。“当初也没想那么多”。四小时后大火扑灭,麦鹤州意识到基层处理的桩桩件件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如果基层工作者没有为民谋事的情怀,必然干不好基层工作。
  “这两年见识和结识了不一样的人,学会了如何处理与他人相处,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为人处事能力。”麦鹤州告诉记者。
  “年轻人就应该到基层中去锻炼去体验一下,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两年来,新会区沙堆镇的每个村街巷道,都留下党建工作办公室“三支一扶”乡村振兴岗汤云青(上图左二)的足迹。
  2021年6月,汤云青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毕业。“选择返乡参与基层工作就是我最‘理想化’的工作追求,同时也是与我读研所学专业相契合的方向。”于是在广州高校辅导员与江门市“三支一扶”计划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后者。
  “我对乡村工作是没有概念的,工作内容也很生疏。基层事务的繁杂琐碎让我一时间不知从哪里开始。”从未接触过文书材料工作的汤云青,边干边学,在镇领导和同事“传帮带”中,成了沙堆镇“笔杆子”。
  2022年汤青云开发制作的《党建引领蓬勃发展——打造基层治理“梅阁样本”》特色课程,从深入调研访谈和整理梅阁村基层治理相关案例和报道资料,从课程撰稿再到党课视频的录制,她总结了梅阁村构建“打、建、治、立”四位一体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做法,获评中共江门市委党校科研成果优秀奖、新会区委党校优秀课第一名,并列入全区党校系统课程库。
  “乡村最缺少的就是年轻人,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既然选择了基层服务的工作,就要真正地把新的思路和想法说出来,切实地做出成绩。”2022年,由汤云青参与统筹建设的梅阁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基地投用,基地内设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果、富有“侨”味的革命老区、智慧网格赋能基层治理主题,为基层党员理论学习提供了创新模式。
  从大学象牙塔奔赴乡村振兴新战场,基层岗位既为汤云青提供更多元的就业选择,也让她在广阔舞台大显身手。2022年9月,汤云青获评江门市“三支一扶”帮扶能手。
  汗流浃背,脑袋胀痛,口干舌燥,双手发麻……2022年的一个午夜,在辗转多点连续奋战近十小时、完成千余名群众的核酸采样后,梁燕婷(右图)依然顾不上休息。
  这就是基层医护人员的日常。2023年6月,江门市2021届“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梁燕婷圆满完成支医工作,将继续留在服务单位——新会区大泽镇卫生院任职。回想过去两年的点滴,梁燕婷感慨万千。
  基层医疗工作内容繁杂,检验工作也不单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2021年,通过“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者选拔的梁燕婷,凭借扎实医学知识基础,被分配到家乡新会区大泽镇的卫生院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每天都在跟人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等打交道。除了提供准确有效的检验报告,她也要参与全镇公共卫生工作,每年要给全镇20多家幼儿园两千多名小朋友做体检,扛着尿液检测仪前往全镇各点为近三千位65岁以上老人做体检。
  2022年11月肝吸虫调查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开展,梁燕婷接到工作立马沟通负责医生,及时联系村负责人沟通标本采集工作,团结组织同事坚守岗位“挑粪”制片加班至深夜,连续多天没日没夜的加班才终于完成任务。
  随后,梁燕婷又义无反顾地投入与疫情的斗争中,在医院外协助开展全民核酸采样、加入“三人流调小组”进行上门新冠核酸和抗原的采样和送检工作。“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影响着群众,所以绝不能轻言放弃,一直到任务完成。”在抗疫行动中,梁燕婷认识到做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意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