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罗定:稻香飘岭南 核雕富万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26日版次:04
  本版撰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梁煜

  随着寓意五谷丰登的《春牛舞》登上舞台,主题为“罗定稻香飘岭南,古邑核雕富万家”的2023广东云浮·罗定稻米金香暨第二届橄榄核雕文化活动(下称“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9月24日,云浮罗定的乡亲们相聚在罗定市罗镜镇东山公园广场,开展橄榄核雕创作和展示、“晒丰收”“品丰收”农特展销、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共庆一年一度丰收佳节。
高质量发展闯新路
  “罗定在标准种植、技术研发、园区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攻坚发力,不断擦亮罗定稻米、核雕、肉桂、蒸笼、豆腐、豆豉等‘土特产’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罗定市委书记、市长罗永雄在活动中介绍,2023年,罗定紧扣“百千万工程”攻坚发力,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不断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上闯出新路子。
  2023年上半年,罗定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41.81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97亿元,同比增长4.6%,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总量稳中有升。
  “罗定是‘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广东粮食生产大县(市)’‘中国肉桂之乡’,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总量和农业品牌数等位居云浮前列。”云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巍表示,云浮市委、市政府将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等方面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罗定市,助力罗定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罗定稻米做大做强
  广东的丰收季少不了金灿灿的水稻,晶莹洁白、油润光泽的罗定稻米是本次活动的主角之一。秋分已过,罗定的晚造水稻成了当地的“丰”景。
  罗定稻米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83年11月,罗定罗平背夫山大型战国墓葬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碳化稻谷和齿刃铜镰,证明2400多年前罗定就已种植水稻,是岭南最早种植人工栽培稻的地区之一。
  悠久的历史赋予罗定稻米深厚的底蕴,长期以来,罗定依托好山好水,一步步把优质稻米做成特色优势产业。数据显示,2023年,罗定市粮食计划播种水稻面积51.9万亩,其中早稻25.8万亩、晚稻26.1万亩,全市稻米产值预计将超13亿元。此外,罗定还拥有20多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广东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罗定稻米之所以备受欢迎,与罗定的六大优势密不可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秀英介绍,罗定有优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形、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灌溉水源、悠久的稻作历史和健全的农业科技网络,罗定稻米产业正不断做大做强。
  罗定稻米与科研院校正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近年来,罗定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引进示范技术10项,双方围绕稻米良种推广、标准生产、病害防治、产品研发、富硒标准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足狠功夫。何秀英说,7月23日,罗定还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举行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科技支撑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现正以丝苗米产业为突破点,积极推动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推动罗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特色榄雕人气十足
  金秋时节,罗定市罗镜镇的乌榄迎来收获季,榄雕手艺人的“宝贝”也即将“上新”。
  罗定市的乌榄种植与加工历史悠久,据现存的地方志书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罗定的水土、气候、地形适合乌榄树生长,所产乌榄核厚质优、质地致密,罗定现已成为中国橄榄核雕原料集散地。
  在启动仪式上,云浮市、罗定市相关领导与核雕客商、核雕传承人一道,为罗定市橄榄核雕产学研基地揭牌。现场还举行了“和美云浮”核雕比赛和罗定市第二届核雕精修比赛颁奖仪式,共有21名榄雕手艺人分获不同奖项。造型秀丽、细腻精微的橄榄核雕引得观众惊叹,橄榄核雕精品展和橄榄核雕原料拍卖活动现场更是人声鼎沸。
  据悉,罗定市、罗镜镇大力发展橄榄核产业,正通过打造优质乌榄树种植基地、建设核雕文化展示馆、建设核雕产业园、举办核雕文化节和核雕原料交易会、举办核雕精修比赛等举措,着力打造区域性的榄雕原材料集散中心,积极推动核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罗定市委副书记许德斌介绍,以活动举办地罗镜镇为例,当地共种植乌橄榄5000多亩、乌橄榄树60000多棵,年产量450吨,产值约1亿元。当前,罗镜镇围绕云浮市委赋予罗镜文旅名镇、罗定市委赋予罗镜县域副中心目标定位,着力推动乌榄核雕产业“一产接二连三”,建设“优质农产品供给地”。
  除了橄榄核雕展示展销,活动现场的“晒丰收”“品丰收”展示区内,罗定市17镇4街1农场的“土特产”也集中亮相,展示罗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向群众传递丰收的喜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