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6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擂茶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0月05日
版次:
06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擂茶粥,又称“擂味粥”,是把茶叶、香料擂烂与白粥混合烹饪而成的地方特色美食。广东云浮的擂茶粥和广东英德的擂茶粥,都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浮擂茶粥广泛流传于云安区石城镇茶洞一带,这与当地种茶的历史有密切关系。清道光《东安县志》载:“龙泉井在茶洞水口村后……地故产茶,嗜茶者每挈瓶远至,乡以是名。”《云浮县志》“社会风情饮食篇”称茶洞、托洞、镇安等地部分农民历来有吃“擂味粥”的习惯。
云浮擂茶粥制作颇为讲究,其制作工具是内壁网状沟纹的特制陶盆和桂树或黄牛木制成的擂茶棍。擂茶粥的原料有白粥、茶叶、花生、砂仁、风姜、小茴、风拳头、陈皮、茴香籽、山姜籽等。擂磨茶糊时,将适量的上述原料放进擂茶盆,淋上花生油,用擂茶棍擂磨成细腻浓稠的糊状。各种材料的搭配根据个人口味、体质以及季节变化等相应调整。制作擂茶粥所用白粥,要用明火煮制,不能煮得太软烂,刚浮上水面即可。煮好的粥捞起一部分米渣放进有擂茶糊的砂盆中,一边放入米渣一边用擂茶棍把茶糊与米渣磨合,再把剩下的白粥倒进擂茶盆加上盐拌匀,撒上炒熟的花生即可。
云浮擂茶粥香味浓郁,能刺激食欲,口感丰富,有陈皮的苦、姜的辣、砂仁的辛、茶叶的甘醇和花生的香脆。制作擂茶粥的材料和分量因人、因时而异,每一家做出来的擂茶粥风味都不尽相同。
英德当地人则称赞擂茶粥为“长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养神”。英德中西部的大洞、水边、西牛、连江口、黎溪等镇仍保留着吃擂茶粥的习惯,还流传“喝上两碗擂茶,胜吃两贴补药”的说法。
英德擂茶粥所用茶叶以春分、清明前后采摘的山茶叶为佳,苦斋婆、雷公碗、狗贴耳、牛头沫、漆大驳、布惊嫩芽叶、糖梨叶、枫树叶等次之。茶叶采摘回来后,先揉搓成茶青,再置于砂锅用文火慢炒脱水,自然冷却后用陶罐或干柚子皮密封存放,需要时取出即可。据说茶叶保存越久,擂制成的擂茶粥颜色越深,味道越醇香,保健功效越显著。
擂茶所用工具主要有俗称“牙盆”的布满蛛网状沟纹、口大底平窄的特制陶盆,以及用山茶树、山苍树、乌柿树或乌楸树做成的擂茶棍。将茶叶洗干净放入牙盆并固定牙盆,用擂茶棍通过顺转、逆转、边擦、底搓等方式将茶叶擂烂,再加入适量的水和花生油,擂成茶浆。
煮粥的要诀是在大米七八成熟时,捞起三分之二米渣,使粥水稀至能倒映出人影,继续熬煮至全熟后倒入牙盆,再加入之前捞起的米渣,加盐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炒花生、薄荷、陈皮等佐料。
在英德农村,擂茶粥也俗称“半餐”,是人们招待宾朋或婚嫁喜庆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来,当地商家把擂茶粥引进宾馆酒楼,使擂茶粥成为外地游客必尝的英德特色美食。
擂茶粥制作技艺是当地人针对气候、地理、人体体质,经过数代人的摸索总结出的烹饪方式。其技艺成因、工艺特征等,对研究当地物产、饮食风俗和生产水平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何浓
上一篇:
下一篇:
慈姑,南方一宝
上一篇:
下一篇:
慈姑,南方一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