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客商精神 爱国爱乡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1月02日
版次:
12
客商从故乡出发,商迹遍布国内,纵横南洋。 视觉中国供图
百余年间,客家人从广东梅州等地远渡重洋外出谋生,遍布港台及东南亚,从事服装、钢铁、地产等行业,产生了一大批创富成功的客家商人。张裕集团的张弼士,“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早期客商的代表人物;“化工大王”田家炳,“领带大王”曾宪梓,“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毛衫大王”吴惠权,“国货大王”余国春等则是当代客商翘楚……
来自中原,衣冠士族,耕读持家,崇文重教,恪守信义——这是标志性的客家文化符号;诚信为道,知识为本,家国为魂,四海为商——这是人人称道的客商精神。客商精神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2日至4日,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梅州召开,海内外客商齐聚客都,论道客商风云,弘扬客商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客商会馆 遍布四海
客家人入居岭南之初,主要从事农耕,商品经济不发达。明清以来,基于人口增加,土地不堪重负,迫使部分客家人外迁海内外,其中从事商事活动的客家群体始于明中叶,但主要在鸦片战争后,形成并发展为客家商帮,到当代,则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与广州帮、潮州帮一样的地缘性商人集团,共同组成粤商,在中国商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客商主要是指明潮州府和清嘉应直隶州属下的大埔、程乡(梅县)、平远、镇平(蕉岭)、长乐(五华)、兴宁,惠州府属下的连平、归善(今惠阳)、龙川、永安(今紫金)、河源、和平等12县的商人群体,以及广西北部湾沿海、海南西北儋州一带的从商客家人群体。其中又以大埔、程乡、平远、镇平、长乐、兴宁、惠阳的商人居多,海南和广西客家商人仅为少数。这些地区操客家方言,为客家民系居地,被称为客家帮商人。
客家商帮所到之处一般都建有会馆,用于祀神、合乐、义奉、会约。
在清代前期(1644—1840),不少客家商帮随移民入四川经商,在重庆、泸州及各县城建立会馆者有17个。四川成都的洛带古镇是清初客家商帮在华西的重要商务会聚中心,那里的客商会馆都是地域性的命名:广东会馆(南华宫)、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等。
道光年间,广东的广府商人、潮州商人和客家商人在苏州城外莲花兜共建“海珠山馆”。清代潮州城已经成为潮汀赣梅经济中心,商人纷纷云集,客家商人建有“汀龙(福建汀州、龙岩)会馆”“镇平(蕉岭)会馆”等。意溪镇是客家商人集中的地方,有众多的客家会馆,其中和平馆为建筑规模最大的一个客家会馆,由福建连城人创办,广东、福建二省共管,专做杉木贸易;金丰馆由福建永定客家人创建,除作为贸易中介之外,有时还直接收购转卖货主的杉木板;银溪馆由大埔银江人创建,专做银溪河的大杉生意;丰埔总馆是由丰顺、大埔两县联合创办的竹馆,免费为丰顺、大埔两县的货主和放排工人提供食宿,同时按2%的比例向贸易双方收取中介费,用于支付馆内的日常开支。在意溪,还有橡埔、鄞江等会馆。这些会馆都是地域性组织,大多是潮籍商人、客籍商人和福建籍商人共同组织的。
在康雍乾时期(1662—1795),客家人到东南亚国家经商贸易定居者有300多万。到了清代后期,客家帮商人到外国经商而建立会馆为数不少,计新加坡、马来西亚就有21个,美国旧金山2个,加拿大维多利亚1个。越南堤岸的“义安会馆”是客家商帮和潮州商帮共同建立的,始建于明末,义安在东晋辖今天粤东潮梅地区、闽南的漳浦、云霄、诏安等县。同治五年(1866)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规模改建。
1971年9月,世界各国和地区近50个客属团体及代表数百人,在香港发起成立世界客属总会,创会宗旨为:宣扬客家精神,加强属人团结,凝聚属人力量。推动并传达全球客属人士的工商业和文化活动,使各地客属人士能进一步了解和团结,使客家人的优良传统,果敢、刚毅、刻苦耐劳的精神,在全世界形成一股受人尊重的组织力量。
客人开埠 儒商代表
早期海外流行“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之谚,反映了三大商帮文化风格,其中客家商帮创业精神为其文化精髓。客商具有开拓性、儒商性、包容性、务实性、诚信性等文化风格,从而能在商海竞争中取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开拓性、儒商性。
客家人是个善于迁徙的族群,具有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他们的开拓性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变环境。客家商帮秉承这种文化力量,所到之处,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总能立足开发,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为当地作出贡献,故有“客人开埠”之誉。
在国内,他们主要活动在南方各省区,也有到北京等地的,同样面临与其他商帮之间的竞争,但都能站住脚跟,巩固地盘,靠的是客家帮的开拓、创业精神。
更大的困难在海外。早期东南亚,林莽遍地,鳄鱼横行,环境十分恶劣,不少地区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客商无论从事买卖,还是修路、辟种植园、开矿山等,都需要有足够的胆识、意志和毅力去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开创自己的事业。
如后来成为华商巨富的梅县人张煜南(1851―1911),只身远涉鲸波,抵达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立门户,发展商业,继与他人合作,开公司,办银行,经十多年努力,发展为印尼富商,总资产达4万盾,对当地经济发展功不可没,被荷兰殖民当局授予军职衔“雷珍兰”。
客家人来自中原,不少人出身于世家望族,重人文教化,即使弃农从商,也一秉儒家精神风貌,被认为是儒商代表,具体表现为求仕途、重教育。
客家帮在发迹之同时,十分注重政治关系,努力进入仕途。有人将岭南三大商帮归结为:“广府商人要利不要名,客家人要名不要利,潮汕商人名利双收。”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客家帮的价值取向。举凡客家帮成功人士,多有为官经历。如张煜南曾出任清廷驻马来西亚槟榔屿副领事。公务之余,编著《海国公余辑录》6册和《海国公余杂著》3册,不失文人风范。大埔商人张弼士,在印尼等地创业发迹后,走上亦商亦官之路,先后担任清廷驻槟榔屿首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中国通商银行总董、粤汉铁路帮办等,受光绪皇帝召见,赐侍郎衔和头品顶戴、光禄大夫、补授太仆寺卿等。平远商人姚德胜,在马来西亚开锡矿山成为巨富,人称“姚百万”,被英殖民当局受英皇之命赐封“和平爵士”称号。惠阳人叶亚来在马来西亚开矿,经商致富,被殖民当局任命为华人甲必丹兼行政长官,并赠“巴生、吉隆坡光荣、英勇、胜利而忠诚的华人甲必丹”称号。
客商热衷教育,在国内外捐资办学,蔚成风气,备受称赞。在侨居地,客家商帮兴办华文学校,供族中子弟上课。有些客商还要求子女在家讲客家话,一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古训。比如张弼士在马来西亚曾捐资创建中华学堂,在香港大学、岭南大学资建校舍,都称“张弼士堂”等。对家乡,他们更是慷慨解囊。客商巨贾所捐建的教学楼、希望小学等遍布全国不少省区,堪为客家商帮亦商亦儒典范。梅州有“文化之乡”美誉,客商捐资办学功不可没。
重归祖荫 反哺桑梓
四海为商,家国为魂。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客商成为近现代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积极支持者。
从1893年至1911年,清廷委任的六任五位的驻槟城领事(张弼士、张煜南、谢春生、梁碧如、戴欣然)都是当时的客商领袖,他们不仅冒着风险保护孙中山,而且还捐款支持,甚至让子女参加革命。
张弼士通过胡汉民一次性捐款30万两白银,还让儿子参加同盟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客商及其子弟就有16个,红花岗四烈士就有2个。辛亥革命以后,张弼士多次捐款支持国防建设。张弼士去世,孙中山敬送花圈和挽联,挽联曰:“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倾其家产支持追随孙中山革命,是同盟会的早期组织者。1918年5月,孙中山亲自到松口探望在家养病的谢逸桥,在谢家“爱春楼”住了三天,并为爱春楼题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两联均嵌入“爱春”两字,可见孙中山对谢氏兄弟感情之深挚。孙中山还阅读了谢逸桥的诗抄,欣然命笔填写一曲《虞美人》。
姚德胜捐巨款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孙中山特颁发给他“一等嘉禾勋章”。
张榕轩、张耀轩兄弟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经济拮据,张耀轩在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以其本人的名义捐了一大笔资金。1912年建立民国后,孙中山先生特为张耀轩亲笔题赠“博爱”大字一幅,以表彰其对革命之贡献。
著名革命家郑士良、廖仲恺、叶剑英及抗日名将叶挺、谢晋元、黄琪翔、罗卓英、范汉杰等都是客商子弟。
抗战爆发后,辍商回国参加抗战的有华侨抗日义勇军大刀队队长周辉甫、钟若潮等,而客商领袖蚁光炎则是抗战第一个献出生命的爱国侨领。
胡文虎领导的南洋客属总会,明确提出以抗日救亡为宗旨,“以团结的精神,一致的动作,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下,表现吾属人士救亡进行的热烈”。在短期内筹得国币30余万元,成为筹款最多的南洋华侨团体。胡文虎本人仅在“七·七”事变至1939年4月间,所献义捐及认购国民政府发行的抗日公债即达300余万元。1941年回国慰劳义军时又慨捐国币200万元,至于在不同时期所捐献的物资、药品等更是不计其数。
廖安详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廖承志领导的港九“秘密大营救”,掩护抢救陷落香港的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等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这些文化大家分别以丹青翰墨酬赠廖安详。同时,廖安详开办“源吉行”筹集华南抗战经费和物质。抗战后,他在香港创办“香港亚洲贸易公司”,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当代客商捐资祖国的报道也频见各媒体。
祖籍广东大埔的“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在内地和港台,共捐助130多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9所职业学校、9所幼儿园和11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因而又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祖籍广东梅县的“领带大王曾宪梓”,将“报效祖国”写进遗嘱。曾宪梓为支持国家教育、体育和航天等各项事业,捐款超过8亿港元。他说:“我以前总说,只要我不死,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现在看样子得改口了,不单单我要终身报效祖国,我也要我的儿子、家人,像我一样拥护共产党,爱我们的国家,爱香港,爱家乡。”
199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新发现的3388号和2886号小行星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核准,分别命名为“曾宪梓星”“田家炳星”。
“布腰带出去金腰带归来”,他们写下了一个个创富的传奇故事。多年的游子生活,也让他们对家乡、对祖国有着特别的眷恋。
这个金秋,世界客商大会如期举行,游子如约而至。他们带着独特的儒商情怀,重归祖荫,反哺桑梓。
□陈会玲
◎资料来源
《岭南客家商帮的形成、分布及其文化风格》《“客商”、“客商”文化的历史与时代意义》《客商魂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读客家文化研究新书<客商>》等。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