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有狂飙有迈坎 27县角逐“进位”赛道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11日版次:04

  化州打造全球最大的化橘红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柯学潜 摄

| 广东县域新赛道 |
  南方农村报记者 肖婉琦
策划 严亮 洪继宇 王伟正

  今年,广东为57个县(市)划定创先、进位、消薄三条赛道,其中27个被划入进位类。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进位赛道是富有潜力的“中间”部分。
  这条汇聚全省近半数县域的赛道,角逐之势不可谓不激烈。这些县域有何特点?如何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摊开广东的区域发展版图,27个进位类县(市)(下称“进位县”)如此分布:
  5个位于珠三角地区,分别为江门恩平市,惠州龙门县,以及肇庆的广宁县、德庆县、怀集县;
  9个位于东西两翼,分别为汕头南澳县,潮州饶平县,揭阳惠来县,阳江阳西县,茂名化州市,以及湛江的吴川市、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
  13个位于粤北地区,分别为云浮罗定市,清远佛冈县,河源的东源县、紫金县,韶关的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翁源县、乳源县,以及梅州的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五华县。
  可见进位县赛道上,山区与沿海两大类“选手”特征分明,山区“选手”居多,粤北13县加上珠三角的龙门、广宁、德庆、怀集4县,共有17县。
  沿海县如何崛起?山区县如何突围?“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错位发展格局如何实现?
  27县各展所长,争先进位氛围正浓。
全员画像,把握起跑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进位“选手们”需知己家底,也需以“全员画像”作为参照,把握各自起跑位置。
  从经济体量来看,根据2022年广东各地统计公报,27个进位县的GDP总量为5949.69亿元,占全省的4.61%。各县GDP集中分布在100亿元-300亿元之间;化州市以651.57亿元的总量居于首位,位居第二的遂溪县为426.61亿元。
  从人口规模来看,27县2022年末常住人口总量约1528万人,占全省的12%左右。有15个县的常住人口规模在18万-50万之间,人口大县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雷州市、化州市、惠来县常住人口均超百万。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7个进位县以农业县居多,工业实力普遍较弱。二产占比超过40%的仅有5个县,乳源高达51.3%。有19个县的三产比重占比超过40%,其中乐昌的三产比重高达56.3%。有3个县一产占比超过40%,分别为徐闻50.6%、雷州41.8%、怀集40.7%。
  从财政实力来看,27个进位县普遍“囊中羞涩”,龙门县表现相对亮眼——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介于5亿元-15亿元,超过15亿元的仅有龙门县和化州市,龙门县超过20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最高的是龙门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重最高的是乳源县,达71.18%,龙门县次之,为66.59%;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比普遍低于25%,最高的是龙门县,为41.59%。
  常住人口占全省12%左右,而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不足5%,这是广东27个进位县需要认清的现状。
  赛道既已划定,如何发力进位?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是关键。
制造当家,进位硬实力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这是广东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多数进位“选手”挺起县域经济的“脊梁”。
  作为进位县赛道上的GDP冠军,化州市GDP的“半壁江山”由三产打下,而二产占比仅约1/4。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651.57亿元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了全国百强县的评选门槛,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仍是化州高质量发展路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制造业长期低位运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成为化州亟待破解的问题。
  如何坚持“制造业当家”?依托化南临空经济区这一重要平台,化州正在加快培育发展临空制造业,重点发展临空物流辅助加工、航空食品加工、通用航空用品制造等产业;依托化北生态经济区,则主要围绕化橘红产业,打造全球最大的化橘红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角逐进位赛道,珠三角“选手”恩平市气势汹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投资逆势上扬并保持高位增长。
  2022年,恩平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9亿元,增长7.4%;工业投资增长28.4%,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51.4%。
  制造业已经成为恩平产业体系中的“当家”角色。以工业园、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恩平全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业、演艺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
  恩平将今年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年招商任务,引进超亿元项目数量完成率、项目投资额完成率、引进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完成率均排名江门第一,创同期历史新高。
  龙门县则是进位县赛道上少数几个二产占比超过40%的县之一。将工业园区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龙门积极争取省市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加快推动主平台建设,承接优质产业外溢,培育壮大医药与生命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产业。
挺进深蓝,沿海县崛起
  对于沿海“选手”,海洋产业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的阳西县、惠来县和饶平县,纷纷在蓝色崛起路上作出生动探索。
  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县”的阳西县,正重点培育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临港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国最大县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坐拥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阳西还探索出“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奋战“百千万”,阳西开局表现不俗——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65亿元,同比增长6.0%;规上工业增加值63.78亿元,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
  成绩从何而来?阳西使出“大招”——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发布《产业大招商工作方案》,今年在佛山顺德举办的招商推介会上,达成投资合作意向和协议项目共22个,投资总额247.9亿元,其中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额215.4亿元。
  此外,滨海旅游产业也让阳西释放消费活力。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83万人次,同比增长74.0%;旅游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60.1%。
  锚定3至5年内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目标,惠来在进位县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迎来了“开门红”——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8.83亿元,比增60.1%;规上工业产值821.08亿元,比增437.7%;规上工业增加值202.79亿元,比增437.7%。
  聚焦打造绿色石化、海上风电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惠来县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临港产业园和金砂工业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区“一园多区”格局。
  乘着“百千万”东风,东西两翼农业大县纷纷唱响海上牧歌。
  作为“全国渔业百强县”“中国最大海水网箱养殖基地之一”,饶平县2022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8.53万吨、同比增长2.7%,产值43.3亿元、增长3.4%。
  以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饶平县积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海大集团,在海山镇落户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的水产种苗培育基地,打造“省级海洋牧场种业现代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1.2亿元。
  根据“近浅海做减量、中深海做增量”的发展思路,饶平重点发展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填补了当地20多年来深水网箱养殖的空白。
向绿而行,山区县突围
  粤北地区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迈向高质量发展,山区“选手”如何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实现突围?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的南雄市、蕉岭县和东源县分别给出答案。
  守在广东“北大门”的南雄正奋力“雄起”。今年,南雄以“项目攻坚年”为契机,成立了“一把手”精准招商组、7支产业链招商组、18支乡村振兴招商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26个,合同投资额149.12亿元。
  绿色产业项目逐步落地。南雄高新区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阵地,重点发展和承接精细化工、林业生物和绿色植保等产业。南雄植保产业园作为全省唯一农药产能重点园区,则是南雄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升级的重点工程。
  除了绿色,南雄也将红色和古色交融绘入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作为原中央苏区县,南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依托资源禀赋,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南雄正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文旅产业和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同为苏区,蕉岭县的潜力不可小觑。这座常住人口仅18万的山区县,城镇化率达56.38%,在进位县赛道上仅次于海岛“选手”南澳县;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95元,仅次于珠三角“选手”龙门县。
  小城进位,底气何在?依托两个省级产业发展平台,蕉岭形成了以水泥、重钙粉、装配式建筑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考验在于,作为“带资”进位“选手”,应如何发挥硬实力、激活新动能?依托独特的碳酸钙资源,蕉岭正打造百亿绿色重钙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再造一个资源经济新支柱。
  蕉岭还是一名“含绿量”居赛道第三的“选手”,森林覆盖率高达79.04%。如何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蕉岭持续推进林分改造和林相改善,加强林业碳汇机制探索,引育林业龙头企业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推动食用菌、茶叶、南药等特色产业精深加工,目前竹产业发展基地入选广东省首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林业产值增长7.0%。
  不同于蕉岭,辖域面积超4000平方公里的东源县,在地理意义上是进位县赛道的“第一大县”,但常住人口仅有35万左右,城镇化率仅25%左右。2022年,东源县GDP突破170亿元,经济体量居赛道中段;人均GDP约5万元,则居赛道上游;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7.36%,从财力来看居赛道第三。
  锚定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源拼劲十足——2022年工业投资逆势上扬、增长37.7%。
  同样作为“高含绿量”选手,东源持续擦亮万绿湖这张生态名片,着力激活“水经济”,做活商贸文旅产业,提振县域消费。
向强迈进,农民腰包鼓
  进位县赛道上,3个一产占比超过40%的农业大县以殷实仓廪引人注目。
  地处山区的怀集县一产占比40.66%;素为“粤西粮仓”的雷州市一产占比41.8%;而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一产占比高达50.6%,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边天”。
  雷州、徐闻、怀集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242.2亿元、179.88亿元、179.06亿元,分揽赛道第二、四、五名。值得注意的是,雷州和徐闻均上榜2022赛迪乡村振兴百强县,分别位列全国第29名、第31名。
  拥有132万常住人口的雷州,是进位县赛道上的第一人口大县。2022年人均GDP仅27725元,在赛道排名倒数第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2.40%、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比12.43%,两项均居赛道倒数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全市居民平均收入20794元,而农村居民仅有17652元,分别居赛道倒数第三、倒数第四。对于城镇化率只有33.05%的雷州,充实农民的钱袋子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
  负重前行的雷州如何蹚出一条新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是破题关键。今年6月,“海威2号”的投产为筑牢蓝色粮仓进一步夯实基础。雷州甘薯、东西洋大米、覃斗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打响背后,是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完善。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体系构建,彰显着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
  在雷州以南的徐闻,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8元,总体跑出了赛道平均水平。做好“土特产”文章、鼓起农民腰包,同样是这个农业大县进位路上的当务之急。
  在这片种出全国三分之一菠萝的红土地上,“菠萝的海”掀起乡村振兴的阵阵浪花。菠萝年产值从2018年的9.8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25亿元,正是当地近年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成果体现。
  联农带农效应显著的还有良姜产业。徐闻良姜占全国产量的90%,从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每公斤价格不到10元,发展到2022年种植面积近6万亩、每公斤高达33元,通过科技引领、品牌赋能,构建产加销研学全产业链,实现了从传统产业迈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
  地处湾区边缘、拥有约80万常住人口的怀集县,城镇化率不足30%。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192元、居赛道第二,而农村居民为20824元、居中上游,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居赛道第二。可见50多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关系怀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
  农业大县如何迈向农业强县?作为唯一写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县域,怀集持续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蔬菜、水稻和生猪三大主导产业,打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构建以绿色农副产品交易批发为中心,以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禽畜集中屠宰产业园区和战略储备基地等为节点的“一中心多节点”产业闭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