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陈村谷埠影响广州米市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16日版次:12
| 岭南旧事 |
  顺德陈村是珠江水系东江、西江、北江重要的航运贸易枢纽,明清时代已有水乡集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陈村谷埠,影响着广州米市涨跌,并诞生了顺德第一家民营银号。
  在清代就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陈村,明代已成贸易重地,清代中叶已成为东、西、北江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尤以谷物贸易为主体,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乾隆十三年(1748),政府在河道旁另辟新圩,将谷埠集中于此。当时的米铺、米行、粮食加工厂等就有300多个摊档,稻谷价格一直保持在一担四元白银的价位。当时新圩、旧圩兴旺繁盛,粮食为最大宗的往来产品,其次为油、糖、咸鱼、咸货、土纸等。
  广州的商客也常到陈村采货,因此广州的市场行情多以陈村为准。鼎盛时期,陈村共有拖船200多艘,小船几十艘。新圩河面,每天往来商船首尾相接,来自北江东江的货船连接不断。人们搬谷、运货、谈价、买卖,每天都热火朝天。
  1936年,由于银根紧缺,资金周转困难,再加上镇内禾田不多,谷米不够本镇民众一月食用。尤其是外来谷米进入市场,导致谷价每日都不断上涨,各米店也纷纷抬价。根据当时资料显示,“新街麟符路各米埠金山粘每担8.5元(白银),齐眉谷每担8—9元,伍雪粘谷每担8.55元,雪赤谷每担8.1元,金凤雪谷8.3元”,这些价格都不断刷新历史的最高纪录。
  抗日战争期间,米价昂贵,早晚不同,民不聊生。抗日战争结束后,米价仍不断攀升,“当时有人细心算过,一粒米为137元金券”。而陈村谷埠也在沦陷后全部消失。           □何浓

上一篇:世说新语

下一篇:| 笑林广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