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番茄潜叶蛾被纳入一类病虫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18日版次:09

  番茄潜叶蛾为小型蛾类昆虫。

  南方农村报记者 钱普贵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称,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世界性入侵害虫,具有寄主作物多、适生区域广、繁殖能力强、造成危害损失重等特点。目前番茄潜叶蛾已在我国新疆、云南、山西、甘肃、四川、内蒙古、北京、辽宁、山东等地定殖,呈扩展蔓延态势,严重危害番茄生产,一般可导致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威胁“菜篮子”保供安全。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决定将番茄潜叶蛾增补纳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番茄潜叶蛾监测,严密防控,确保不出现大面积扩散成灾。
由南向北入侵
  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约于1917年在秘鲁共和国的万卡区首次发现并被记录。2006年,在西班牙首次报道了番茄潜叶蛾在欧洲的入侵和发生,随后番茄潜叶蛾在欧洲各个国家间快速扩散,且迅速传播至非洲、亚洲地区。
  2017年8月在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首次发现番茄潜叶蛾的危害,2018年3月在云南临沧发现该虫;随后,在我国广西、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宁夏、内蒙古等省(市)陆续发现番茄潜叶蛾。2022年开始在河南、河北、北京有局部发生。
  今年5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发现了外来物种番茄潜叶蛾,并且已经造成了部分番茄种植户的大棚减产甚至绝产,危害巨大。当地农业部门提醒,广大的番茄种植一定要引起重视。有农户反馈,刚发现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资店也不了解,“待一个月后才意识到,但当时已经没法防控了,厉害了,治不了了。”
危害整个植株
  “虽然今年5月初在山东才发现番茄潜叶蛾危害,但按照时间推算,早春就应该已经潜入山东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究员于毅谈到,番茄潜叶蛾主要在叶子正反面产卵,幼虫潜入叶肉内,啃食叶片,开始形成细细的隧道,在暴食期,叶子会丧失光合作用。
  根据研究表明,番茄潜叶蛾不只是危害作物的叶片,它还侵染嫩茎、花,造成花萼脱落,同时还危害果实。在花萼、幼果结合处,一旦形成孔道,果形就会变小,病菌很容易侵染,造成落果。
  番茄潜叶蛾为小型蛾类昆虫,以幼虫进行取食为害,3-4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对寄主作物危害大,对多种类型的药剂抗性强。幼虫潜食叶肉,蛀食果实、心芽、嫩茎、嫰梢、花蕾、花萼等,使叶片皱缩、褪绿、干枯、植株衰弱,乃至整株死亡;潜食、蛀食造成的伤口可诱发次生菌寄生,促使果实腐烂、脱落。
防控需要趁早
  据记者调查了解,对于这种外来入侵物种,多数农户表示,都是第一次见到,很难防。“一开始飞的蛾子多,慢慢几天就扩散很快,几天就这样了。打药、烟熏都治不了,农资零售店领着技术员,防治了两天也没治好。”山东一种植户谈到。
  据了解,番茄潜叶蛾造成的危害,与斑潜蝇类似,在入侵我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强的抗药性。
  “番茄潜叶蛾需要提前前期预防,不要等到大爆发,那样效果非常差。前期可以用蓝板性诱剂等监测,一旦监测到,准备好农药。”于毅介绍。防治药剂可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印楝素、多杀菌素、虫螨腈、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和绿僵菌等。
  同时,可利用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监测预警,对成虫进行诱杀,降低番茄潜叶蛾的虫口数。此外,要注意地下蛹的防治。与非茄科作物轮作,是减少番茄潜叶蛾危害的一大途径,可选择与水稻等进行水旱轮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