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藻类产业助力建设生态海洋牧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21日版次:09

  2022年,我国藻类产量达270多万吨。

  南方农村报记者 孙岁寒

  时值冬日,正值海带播种期。作为中国养殖量最大的藻类,我国海带产业依托种业技术进步,从依赖进口到大量出口,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
  中国是世界第一藻类养殖大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藻类除了传统食用领域外,在健康食品、生物技术、医药材料、美妆用品等方面快速普及,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当下,我国正大力推动海洋产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藻类产业又将迎来什么机遇?记者专访了汕头大学教授杜虹。
  南方农村报:目前我国藻类养殖发展现状如何?
  杜虹:我国海域辽阔,藻类养殖区域广阔,从辽宁到南海海域都有分布,养殖面积最大的是福建、辽宁、山东。我国藻类养殖品种以海带为主,还有紫菜、裙带菜、江蓠等十多个种类,形成以养殖为基础,餐饮、加工和文旅产业融合的局面。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藻类产量达270多万吨(干重,下同),其中海带140多万吨,占比超过五成,然后是紫菜、裙带菜、江蓠,以及麒麟菜、羊栖菜、石花菜、苔菜等品种。十多年来,我国藻类养殖总量稳步提升,这和人们对优质天然食品的需求增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随着加工、物流技术快速进步,藻类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我国也是藻类贸易大国,生鲜藻类进口量排在世界前列。
  南方农村报:我国南方主要发展哪些藻类品种?
  杜虹:我国藻类养殖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江苏、辽宁、广东、浙江和海南等沿海省份。在广东,龙须菜和紫菜的养殖量比较大,主要集中在粤东区域。海南以江蓠、麒麟菜为主,江苏养殖条斑紫菜的量比较大,浙江主要是海带、江蓠、紫菜。
  在南方各省市中,福建的海带养殖量特别大,达到86万吨多。主要来源是建国初期,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科研工作者研发出海带“低温育苗法”,在室内人工采苗和低温育苗,待海区海水温度降低到适合幼苗生长时,再移放海中培育。通过运用此方法,海带养殖量大幅度提升。广东、海南是我国海水养殖重要省份,但气温偏热且持续时间长,台风灾害较多,而且养殖鱼虾经济效益更高,藻类养殖量相对少一些。
  南方农村报:发展藻类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何意义?
  杜虹:藻类养殖具有十分突出的生态效应。藻类能够大量吸收N、P等元素,减少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减轻富营养化。同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缓海洋酸化。因此,海洋藻类对于调控海洋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有效手段。
  藻类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带来可观的减排经济效益,为我国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做出重要贡献。此外,海藻场是良好的育幼场和栖息地,为鱼虾提供优良饵料。在发展海洋养殖的同时,养殖动物品种及数量应按照生态规律进行调整,如果忽视环境生态平衡,可能带来很多风险。比如赤潮、水体理化因子恶化等。要实现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应鼓励增养殖海藻,按照一定的生态比例配合贝类和鱼类等其他海洋动物养殖。
  南方农村报:我国藻类品种选育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杜虹:这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我国的藻类品种培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在选育技术、选育成果等方面都比较突出,审定了20多个藻类新品种。另一方面,藻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东亚几个国家,其它国家较少开展这方面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实施以来,中国水产育种领域在科技创新领域更进一步,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基因组选择育种方面,建立了高效率选择育种的新模式。条斑紫菜分子定向设计育种技术取得了突破,在经济海藻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综合应用诱变、杂交和细胞工程等育种技术,选育出品质优、耐高温和生长快的坛紫菜新品种,使养殖范围进一步扩大。
  南方农村报:藻类种业发展有哪些待突破的关键点?
  杜虹:过去,藻类育种以杂交等传统方法为主,将来,通过生物育种技术突破,可培育出适应各类环境和生产要求的藻类品种。比如在条斑紫菜、江蓠选育中,采用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可加快选育进程,提高选育成功率。
  在生物育种技术下,可提高选育方向的精准度,比如增加海藻中主要商业成分(例如营养物质、亲水胶体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组成。在紫菜选育中就可以进行耐盐、耐高温选择,以及口感改进。另一方面,对目前育苗效率不高的种类,如真江蓠、石花菜等,也需要加强研究改进。

下一篇:广东生鱼冬棚 同比减少2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