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韶关武江水口村上榜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整村运营 打破发展“天花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2月16日版次:04

  水口村打造的龙舟体验项目吸引了群众游玩。 受访者供图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李瑞雪

  冬日,走进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依然满目葱茏。千亩油菜花田旁的道路上尽是忙碌的身影,工人们正在为这条迎接数万名游客的大道铺上沥青。
  游客的涌入,意味着水口村这篇美丽乡村的文章,已经从“建设”写到了“运营”篇章。今年7月签约运营项目,8月迎来灯光节首秀,国庆期间客流量达3.4万人、村集体获分红1.2万元。水口村作为全区乃至全市第一个尝试整村运营的村,在短期内运营成效显著。今年11月,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公布,水口村榜上有名。
  如此成果,离不开专业的乡村运营团队。熟悉市场的运营主体运用“看不见的手”托举乡村,打破村庄发展的天花板,将它们推向更广阔的天空。
运用无形之手◥>
激活乡村各类资源

  “我们不是租户。”聊起乡村运营师的定位,水口村乡村运营团队负责人、广州方达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达公司”)董事长郑灵首先这样说道。
  在郑灵看来,将土地、物业等资源简单地出租,就像直接将原材料毫无加工地输出,而乡村运营师正是以专业的市场化眼光和技能让这些原料产生附加值。
  据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张纯艳介绍,该村村集体收入以租赁为主,2022年收入约67万元,今年7月与方达公司签约后,双方达成了以总营业额的2%作为村集体分红收益的协议。国庆期间,村集体获得1.2万元的分红。
  郑灵指出,目前水口村老村围闭区域约100亩,如果以收租的形式,村集体每年可能只收取几万元租金,“像这样流转给我们运营,一个国庆假期村集体就可以获得1.2万元的收益,一年下来的收益肯定是大于收租的”。
  此外,在运营师的包装之下,乡村文化也可以产生“破圈”创收的经济价值。
  龙舟文化是水口村的重要名片。近日,《重阳水口龙舟调》成功入选韶关市级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为了迎接韶关市首场在乡村举行的龙舟赛,村委重新修复了水口龙舟馆,记录并展示水口村的龙舟文化,为整村运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水口村水资源优势突出,往专业级的水上运动基地发展也是可以的。”郑灵表示。
  “市场化运营可以带来经济价值。”郑灵说道。“文化是没办法用来收租金的,而盘活文化资源就可以开展研学等市场行为。比如通过研学等方式将它盘活,参观免费,但可以收取服务费,提供讲解、餐饮等服务。”
  据张纯艳介绍,2021年以来,水口村打造的“重阳水上无动力运动小镇”吸引了众多来自珠三角和香港的游客,春节期间日均游客量可达8000人左右。此外,此次整村运营打造的“水口银滩”网红IP融合江景、龙舟文化开设了龙舟体验项目,吸引周边地区的群众周末前来游玩。
多元主体共建◥>
美丽经济效应渐显

  “乡村运营就像驾驶一部车子,政府、两委、村民、企业是四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齐发力,才能飞速前行。”郑灵这样总结道。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主体共建,仅仅依靠村集体和村民是无法完成的,社会和市场已经成为必须重视的主体力量。
  水口村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2021年,水口村打造了水上无动力运动小镇的IP、建起了水口龙舟文化馆,千亩油菜花田也吸引了一波游客。连村口的高架桥墩都焕发新颜,成为展示“龙舟之乡”的画布,更有爱国诗人屈原的雕像昂首矗立在三角洲边。漫步村内,还能邂逅湿地公园、百年古树、“四小园”……随着水口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到一定程度,关系村庄“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运营问题便被摆上了议程。
  今年,整村运营项目启动后,老村区域约100亩土地和31间沿江闲置农房实现打包流转。在这个过程中,村两委主抓平台搭建,面向村民做好沟通工作。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是水口村两委的共识。水口村的干部和村民之所以对整村运营项目有信心,也是看到了方达公司在广州增城大埔围村的运营成果——2022年大埔围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评国家3A级景区。
  目前水口村的运营还处于初级阶段,景区配套的民宿、餐饮、夜市摊位都先由企业打样。郑灵表示:“村民的反应会慢一步,民宿、餐饮等招商又太慢,所以我们就要先打个样,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由公司直接调来专业队伍,第二步再用村民房。”眼下,方达公司为水口村“打样”的5栋民宿正在建设中。
  政府的投入、企业的运营也在牵动着村民。武江边,一户村民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已将自家房屋改造为农家乐。张纯艳告诉记者,这户村民平日在田间务农,周末和假期经营农家乐招待游客增收。此外,村中的12名龙舟队员在培训、比赛时间之外,也可以靠带领游客体验龙舟项目增加一部分收入。水口村的村民正在慢慢感受到整村运营的效应,分享着美丽经济的成果。
从广州到韶关◥>
经验的复制与转化

  今年8月10日,参考广州大埔围的做法,水口村运营团队配合烟花、驻唱等表演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灯光秀。
  从广州到韶关,郑灵及其团队开始思考更符合粤北山区群众消费特点的运营推广模式。水口村采用常态化还是主题化运营模式?一道选择题摆在了他们面前。
  据郑灵介绍,乡村微旅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题性的,多在节气、节日时开展活动;另一种是常态化的,主要在周末吸引周边游客。
  为了助力水口村“收割”首波人气,运营团队采取了让利的引流策略,包括对接学校给学生赠票、推出9.9元早鸟票的优惠票价等,以各种方式将水口村的名气打出去。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共吸引3.4万名游客前来游玩。
  乡村运营是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郑灵表示,接下来水口村将利用公司已有平台协助村民面向全国销售农产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我们立足于乡村尤其是广东的乡村上下求索,希望可以探索出可复制的乡村运营经验。”郑灵这样展望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