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请吃九大簋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2月28日
版次:
11
九大簋没有固定的菜式。 新华社图片
什么才算盛宴?在北方,是满汉全席,在广东,则是九大簋。广东有一句口头禅:“请吃九大簋啊!”以示宴席的豪华与隆重。
“簋”原是古代祭祀时盛载黍稷的圆形器皿,其形状或方或圆,材质则有木制、竹制、陶制和铜制之分。它本来是古代贵族的食器或祭器,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九大簋”菜式以“双鱼、双肉、双头牲”为荤,佐以时菜。时菜垫底,荤菜铺面,以示“盆满钵满”。出菜方面先上肉食后上素菜,并摆放于八仙桌上。桌面四角盛装四碗美酒,每两人用瓢羹共饮一碗,气氛热烈融洽。
广东吃九大簋的习俗以东莞南社为代表,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茶山镇南社村地处东莞市北部,属亚热带,春夏多雨,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村中金钗脑山丘,更是莞香祖地,所产莞香“其价旧与银等”。村民生活富裕,每逢宴席,以“九大簋”为主。
南社九大簋,又称九碗头,是南社村居民在重大节庆活动举行的一种饮宴风俗,随南宋末年谢氏迁入而在当地流行。
据清光绪《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定居南社村,由此将当时的宴客文化带到了当地。清康熙《东莞县志》载:“凡宾至,看茶毕,进槟榔。燕(宴)用十簋。”后因“九”寓意长久,且古时以九为至尊之数,改称宴席为“九大簋”。
九大簋的每道菜名寓意吉祥、美好,没有固定的菜式。因涉及的菜式多样,因此制作南社九大簋要求全面掌握粤菜烹饪技巧,对食材的搭配处理有极高的要求。网上流传一份南社九大簋菜单,各种宴席的菜式不同,寓意也不同。比如婚娶:佳偶天成(莲藕汤)、鸿运当头(五味鹅)、发财添丁(炒肉丁)、长长久久(粉丝)、永结同心(扣肉芋头)、金玉满堂(鱼丸)、和和美美(蚬肉韭菜花)、多子多孙(松子鱼)、龙凤呈祥(白切鸡配海蜇)、碧玉翡翠(青菜)。比如添丁、弥月:锦上添花(汤)、老少平安(水蒸蛋、虾米)、发财添丁(扣肉焖芽菇)、吉祥如意(黄酒鸡)、岁岁添福(客家酿豆腐)、九节虾(白灼)、金玉满堂(鱼丸)、望子成龙(五味鹅)、鱼跃龙门(清蒸斑鱼)、碧玉翡翠(青菜)。对比两份菜单可以发现,其菜式和寓意,大不相同,真是下足了心机。
民间设宴时,以碗代簋以“横三竖三”的方式将九碗(簋)菜摆放在桌中央。饮宴时使用八仙桌,每桌坐八人,遵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男女有别,亲朋合围”“长幼有序,同辈同席”等古训,以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坐主位,称席长。
宴客始,席长领先用匙羹盛酒,酹到地上,以示“敬天、敬地、敬先人”。
夹菜的时候,只能夹放置于中央的菜品,待吃得差不多时,席长会主持宾客将中间的菜与下一道菜换位。
宴席结束,主人家将剩菜统一装到新碗(簋),让客人带回家,称为“碗脚菜”。
宾客赴南社宴九大簋,应衣履整洁,着装喜庆,女性盘头扎辫,以红缀头。因是喜宴,故有孝在身者免用,披头散发者免用,衣冠不整者免用。
民国前后,最常见的“九大簋”有为迎亲正日举办的喜酌;新婚夫妇交杯之宴,人称“高头五树四如意”的暖堂酌;生子后第二年挂灯的开灯宴(开灯酒);庆贺寿诞的寿酌四种。
南社九大簋分为团年家宴、新年斋宴、迎娶喜宴、于归喜宴、福禄寿宴和添丁喜宴六大系列,内容更为丰富。
团年家宴、新年斋宴过去一般为南社富庶人家在每年的除夕团年和大年初一方可享用,属于南社人招待客人最高规格的宴席。迎娶喜宴、于归喜宴是结婚、嫁女宴客的必备宴席。福禄寿宴是六十岁以上老人逢秩(十年)宴客的专用宴席。
添丁喜宴是最具代表性的九大簋,凡添丁人家来年农历正月初一需到谢氏大宗祠“报灯”,以新生儿姓名登记入族谱,正月初七在家或祠堂摆“开灯”宴,以宴请族中亲朋好友,而农历正月十五由所有“灯头”出资,邀请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九大簋,美其名曰“千叟宴”,以祈求小孩像老人们一样长命百岁。
在南社,一年之中,吃九大簋的机会很多。南社九大簋既保留了地方风味之精华,又凸显尊祖敬老的传统礼仪。菜式寓意讲究,充分展示了广府饮食文化。入席礼仪严谨庄重,充分体现了根植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岭南文明。所以,“请吃九大簋”,并非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可以感受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宋代遗风。 □陈会玲
上一篇:
陌生而熟悉的狻猊
下一篇:
霸气春联
上一篇:
陌生而熟悉的狻猊
下一篇:
霸气春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