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天花板”的两个比喻义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2月28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汉语固有的“天花板”,本来只是指“室内的顶棚”,词义等同于英语“ceiling”的本义。然而,“ceiling”常用于比喻义,指“最高限度、最大限量、最高限额、上限”等。汉语借入了“ceiling”的比喻义,不过仍旧写为“天花板”,上世纪60年代已有了不少用例。比如:“我们赞扬这种不断顶破‘天花板’的精神。”(《人民日报》1965年10月30日)又如:“顶破‘天花板’才能上青天”(标题,《人民日报》1966年1月28日)。
  21世纪初,汉语借入了英语固定短语“glass ceiling”,写为“玻璃天花板”。比如:“长期以来,英国存在着国际上所说的‘玻璃天花板’,即由于性别和种族差异,妇女和非白人的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被一层玻璃挡着,可望而不可及。”(《人民日报》2002年6月21日)此后,汉语又借入了英语固定短语“bamboo ceiling”,写为“竹子天花板”,专指“亚裔遭遇的玻璃天花板”。比如:“‘竹子天花板’:亚裔在美国遭遇职场隐形歧视”(标题,《发现》2016年第9期)。
  2020年以后,外来的比喻义“天花板”,淡化了词义中的“限度、限量”,强化了“最高、最大”,从而衍生出了第二个比喻义,指“最高点、最大量”等。比如:“苍茫质朴的大地上,那些身影坚韧而挺拔——首部以港人视角展开的扶贫纪录节目《无穷之路》拿下近乎‘天花板’的超高分好评”(标题,《文汇报》2021年9月30日)。又如:“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自信地认为,美西方制度已经成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天花板。”(《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6日)
  “天花板”这两个不同的比喻义,如何辨别呢?在“天花板”作宾语的动宾结构中,可根据动词词义来区分:与“面临、遭遇、打破、突破”等动词连用的,基本上是第一个比喻义的“天花板”。比如:“17岁的自由式滑雪女将谷爱凌——不断突破‘天花板’”(标题,《人民日报》2021年3月25日)。与“达到、触摸、提升、抬升”等动词连用的,往往是第二个比喻义的“天花板”。比如:“要抬升市场的天花板,还需要加深对消费者的了解。”(《光明日报》2022年1月17日)
  另外,第二个比喻义的“天花板”,常用来指“某方面实力最强的人”。比如:“博导去削萝卜了!网友:帮厨界天花板——疫情期间,这个学校的老师组团为学生洗菜送餐”(标题,《燕赵都市报》2021年11月12日)。又如:“广场舞界的‘天花板’来了——缓解疫情封闭压力,大工博士研究生带头跳起广场舞”(标题,《半岛晨报》2021年11月17日)。
  比较多见的搭配是“颜值天花板”。比如:“颜值天花板形容某人颜值非常高,几乎不能被超越。”(《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第9期)“颜值天花板”也能形容物的高颜值。比如:“夏天颜值天花板再度营业 紫薇花在公园和道路先后上线”(标题,《长江日报》2021年9月26日)。更为多见的搭配是“社交天花板”。比如:“何谓‘社交天花板’?与‘社交恐惧症’相反,它主要形容在社交中毫不胆怯、游刃有余的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9月17日)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活动中,“社交天花板”曾被列为年度推荐流行语。
  总之,“天花板”两个比喻义的实际运用情况相当复杂,必须参照上下文仔细辨别。    □东湖
分享: